迪拜中文网|迪拜新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温州商人林春平曲线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17:23: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位并不起眼的温州商人,收购了美国一家并不起眼的破产银行。但由于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加上他的言行举止有意无意中暗合了地方对于扭转产业和金融形象的期许,一时间成为风云人物。
   
2012年2月6日下午5点多,《温州日报》记者急冲冲赶到春平集团董事长林春平的办公室,“我们要采访你。这是市里布置的紧急任务。”

  一个多星期前,浙江省民营经济大会召开。浙江省一位领导点了林的名,“温州有位企业家林春平,他收购了美国的一家银行,了不起!”第二天,林春平买下美国大西洋银行的报道登上了《浙江日报》头版。

  在此之前,这个自称“身高1米69,白酒可以喝一斤多”的温州商人,在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眼里“只能算二三流的企业家”。

  半推半就站上英雄台

  尽管林春平一再称这个收购来的小银行只是“抱来的女儿”,他还是卖着他的大米和罗汉果,做着他的牛皮生意,但事实上他惦记这个“女儿”已经很久了。

  42岁的林春平掌控的春平集团,旗下15家子公司遍布亚、非、欧、北美四大洲。其官方网站称,2011年春平集团总产值达到50个亿。其中大宗商品境外转口贸易和牛皮加工为利润大头,其它业务还包括加工米、罗汉果饮料、圆珠笔,以及对外出租一座位于加纳的铜矿。

  林的野心显然不仅仅在于此。

  “温州人号称中国的犹太人,现在温州人把犹太人的银行买下来了,说明温州人天然具有金融家的脑子。”2012年2月1日,首届“世界温商大会”,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当着台下1300多名世界各地归乡温商的面,特意夸赞了林春平。

  林买下的这家原为犹太人所有的大西洋银行位于美国特拉华州,是一家只拥有二十多个网点的小银行。总资产20亿美元,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宣告破产。

  为了避开美国法院的背景审查,在律师团的指点下,林春平于2010年6月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春平国际金融控股集团,而后在美国展开收购工作。耗资6000万美元的交易于2011年11月完成后,他将之更名为“美国新汇丰银行”,其中“新汇丰”的英文为“NEW HSBC”,即在汇丰银行的英文简称前加了一个“NEW(新的)”。

  林春平对收购细节语焉不详。只说成功收购的关键是“感动了负责批准此项收购的法官”、“可以给我的海外形象加分”、“有安全感”(特拉华州拥有全美最健全的公司法,如果有政府去调查林春平的银行,得到的所有信息将只有“Chinese”和“Chunping Lin”)诸如此类。

  据林春平称,这家没有官方网站、几乎查不到任何公开信息的“新汇丰银行”正处在试营业期,但已经吸收了4000万美元存款,为了规避风险,“三至五年内不开展贷款业务”,只开展存款、汇款和离岸业务,利用资金转存业务。

  在美国,对于金额低于2万美元的存款,大银行不但不提供利息,而且要求储户缴纳保管费。新汇丰银行将提供少量利息以吸纳2万美元以内的存款,然后将这些存款打包转存给美国大型金融机构,赚取利息差价,以养活其二十多人的员工团队。尽管如此,“每年可获得500万-600万美元的利润。”

  “我现在算是一名小小的银行家了。”林春平边伸出小指头比划道。“收购美国的银行,这可是华人有史以来第一次。”

  “目前,至少有六七家温商企业在洽谈对海外金融机构的收购。”一位不愿具名的温州政府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林春平收购美国的银行,建立了良好形象和示范效应,有助于温州申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林春平在美国收购的虽是一家“看不上眼的小银行”,但被不由分说地戴上大红花,推上英雄台。

  林春平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表面上出于“海外的资金总得有个去向”的考虑,事实上,从一开始,林春平瞄准的目标就不是海外,而是中国境内的银行业。“三五年会有动作,时机成熟的时候我肯定会在国内金融业插一手的。”

  “我对中国的银行非常了解。”林春平说,他的妻子就是在银行工作的。他说前不久他们刚跟十几位银行行长一起吃过饭。

  在此之前,他曾密切关注并有意参与在温州建立中国首家华侨银行。当被问此事进展时,林春平的回复是“八字都还没一撇呢”。

  “温州人一直有一种情结,想从企业家变成金融家、资本家。但是国内进入银行业很难。”周德文说。本届温商大会上,500余个招商项目当中,金融业项目只有10个,但却是温商关注度最高的。

  安南儿子的“同学兼室友”

  这位特殊的“同学兼室友”为其指明了一条非洲投资之路,甚至通过牵线搭桥帮助他认识了一些国家的总统或副总统。

  1970年,林春平出生于温州泽雅镇山区。16岁跟随父亲到广西做皮革生意。他在三四个月内就学会了桂林方言。直到现在,林春平称自己会讲上百种方言和外语,甚至“广东话讲得比温州话要好”,这为他积累人脉资源带来了很大便利。

  春平集团至今流传着一种说法:有一次,一位国家领导人到加纳访问时,随行的翻译人员应付不来的当地土语,林春平却能交流自如,于是做了一回临时翻译,“他在领导人面前表现了一把”。

  1989年,林春平考入了深圳大学文史类专业。大学期间,他将父亲的纽扣和皮革生意“发扬光大”并独当一面,毕业前拥有了约600万元的身家。

  踏出校门时,正值温州商人王均瑶(均瑶集团创始人,已去世)和一位四川商人经营航空包机,便跟风进入了这个行当,成立了他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林鹏航空包机有限公司,并开通了6条航线,“手上有了钱,野心就开始膨胀。”

  结果,一年的时间,他不但把全部的身家亏了精光,还背上了两千多万元的债务——80%是“从七大姑八大姨那儿借来的”。

  “跟最近两年温州民间借贷风波情况是一样的,只是我没有‘跑路’。”林春平猛吸了一口“中华烟”,一字一顿地讲道,“可是,没有民间金融,哪来温州老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为什么三分四分合法,五分六分就不合法?”

  1995年春节前,“也曾经想过自杀”的林春平回到温州老家,晚上跟十几个债主一起喝着几毛钱一瓶的黄酒,“给我四五年时间,我一定将债还清”。这一次“债务谈判”的成果是,“他们又凑了近20万元,来帮我东山再起”。

  这次“危机”让林春平养成了一个至今仍保持的习惯:每天早上都洗冷水澡,以保持头脑清醒。

  重新积聚财富的途径是:拿家族老本行的皮革产品到新加坡做转口贸易。这也促成了林春平在新加坡的求学之旅。在新加坡商学院读书时,他认识了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的儿子。林春平说他的这位特殊的“同学兼室友”为其指明了一条非洲投资之路,甚至通过牵线搭桥帮助他认识了一些国家的总统或副总统。

  用了不到四年时间,靠着往返广州和加纳,将10元进价的牛仔裤卖到10美元,林春平不但偿还了所有欠债,还额外支付给乡亲们1000万元作为回报。2001年,他又在加纳以50万美元买下了一座有伴生黄金的铜矿之永久开采权。现在,这座铜矿为林春平每年带来二百多万美元的开采租金。

  可是林春平并不乐意听到别人说安南是其“贵人”的说法。“我这位同学打开了一个舞台,但我还是要靠自己的实力上去表演的。”他声称偶尔还会联系下老同学,“人家是个大忙人”。

  紧跟形势的“小老弟”

  “林春平在温州吃得开,得益于他善于处理与政府的关系。”

  “房地产?担保公司?我从来没有碰过!”林春平瞪着眼睛,夸张地摆着手。他肢体语言丰富,说话眉飞色舞,嗓门巨大,喜欢用“我这个人比较幽默”“语言这方面我可能是天才”之类的句式。

  尽管没有从事房地产行业,但林春平始终对土地的价格多留个心眼。两年前,林春平购入温州农业开发区14亩土地作为办公场所之一。每亩土地500万,耗资7000万购入土地,林春平觉得很划算,“因为那个地段附近即将开发商业地产”。

  2012年2月6日,当南方周末记者来到春平集团位于农业开发区的这一厂区时,开工的工人只有数十名。其中一个生产塑料笔的车间,只有三名工人在工作。据春平集团一位人士介绍,在这个占地14亩的办公地点,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只有五六名。

  “做实业永远有机会”是林春平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最为频繁的一句话。这一“金句”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业致富”的口号不谋而合。而为了改变产业空心化的形象,温州市不断为自己贴上“回归实业”的意愿性标签,本届世界温商大会的口号正是“振兴温州实业”。

  某次在一个有当地官员出席的饭局上,周德文对林春平开玩笑说:“小老弟,你真的是‘紧跟形势’啊,总是跟市领导保持着高度一致。”林春平对此报以大笑。

  “林春平在温州吃得开,得益于他善于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一位熟悉林春平的外地温州商会会长说。他对温州的投资环境表示失望,甚至想过“一辈子都不回温州投资了”。而林春平在温州却如鱼得水,他对林春平的高调有些许反感。

  2012年1月18日,林春平首次当选为温州市政协委员。

  林春平在温州的几处办公地点,装修的“标准配置”都是走道上悬挂若干他与国家或各省市领导人的合影,办公桌上摆一只金蟾,身后的书架竖满数十本商海秘笈、人生哲学类的书籍。

  春平集团出品的大米,商标是林春平的头像。“我这是‘以人头担保’是放心粮。”林春平说。其罗汉果凉茶产值达到1亿。“别看产值小,利润很可观。”林春平说,他的罗汉果凉茶卖得较贵,而且宣传广告费用极少,因为主要是政府采购——温州市开“两会”都是指定用的这一饮料。

  林春平从未为贷款发愁。“太容易了。向您汇报一下,下午刚有三个银行行长问我要不要贷个三五千万。”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我向您汇报一下”——这是林春平讲话时的习惯性用语。

  链接

  温商代表性“出海”事件

  1.联合购入何鸿燊邮轮

  2011年9月,温州民间资本联合福建、香港和台湾三地资本收购原主人为“赌王”何鸿燊的“亚洲之星”豪华邮轮,并在香港办理了交接手续。出资主体是此前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在香港成立的中国海洋产业投资公司。

  2.叶茂西拿下英国一电视台

  2009年7月,中国商人叶茂西宣布旗下的西京集团全资收购英国本土一家卫星电视台(普罗派乐电视台),并号称是“唯一由中国民资投资的,直接针对欧洲市场”的电视台。叶茂西被称为“印刷大王”,彼时身兼北京市温州商会会长、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常委、北京市工商联执委、中国丝网印刷协会理事长等职。

  3.潘长海等人拿下皮尔·卡丹

  2009年,潘长海(株洲市温州商会会长)、孙小飞、陈小飞、洪建巧等温州商人组团收购皮尔·卡丹。事件一波三折,最终他们以3700万欧元的价格取得皮尔·卡丹大中国区皮具、针织服装、皮鞋等部分商标的使用权。

  4.张进云等人买下阿联酋人工岛

  2007年,加拿大温州商会会长张进云与阿联酋与当地政府签约,试图以50亿元人民币,买下当地即将填海建造的人工岛“丹娜岛”上50万平方米土地的永久所有权。另一位温州开发商周建芝则获得了在拉斯海马陆地上的一块30万平方米土地的永久所有权,签约资金约20亿元人民币。

  5.王伟胜等人拿下阿联酋一电视台

  2006年,温州华星集团董事长王伟胜,和朋友一起收购阿联酋的一家名为阿拉迪尔的国有电视台,并将其改名为阿拉伯亚洲商务卫视。他1998年到迪拜淘金,第二年创办阿联酋迪拜华人网,是最早在迪拜做服装生意的中国人之一。

  6.曾昌飚拿下平壤第一百货大楼

  2004年,中旭集团董事长、时任沈阳温州商会副会长的曾昌飚(现任辽宁省浙江商会会长),拿下平壤第一百货大楼的十年经营权。这座百货大楼营业面积3.6万平方米,货物总价值不超过人民币50万元,曾昌飚彼时声称将投资5000万元对整个大楼进行改建装修,并“建成朝鲜最大最好的百货商场”。

  7.徐益忠拿下ELIOS

  2004年,徐益忠旗下的温州飞雕电器以550万欧元收购了意大利一家年产值800多万欧元、有50多年历史的墙壁开关企业——ELIO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qq群186689581|迪拜中文网 ( 沪ICP备14002918号 )

GMT+4, 2024-11-24 07:00 , Processed in 0.06244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