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中文网|迪拜新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谈中介与留学申请 转自doban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15:3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申请季又至。从三年前规划出国开始,就看过一些揭露和吐槽留学中介黑幕的帖子文章,最近也有被中介坑过的朋友在网上发文,质疑中介存在的意义,并且誓言要推翻中介这个“垃圾产业”。在和她的讨论中,我逐步把长久以来对中介、留学和申请的一些看法整理了一下,粗略成文,作为之前关于申请经验的长文的补充。扪心自问,我来谈这个话题应该不会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我也是用了中介申请的人,不仅自己跟中介打过不少交道,而且见过身边人被中介敷衍、坑骗,网上的帖子和意见多少也看过一些。有道理的地方可以交流,说得不对的地方尽管批评。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谈到过,中介赚钱的法门就是把整个留学申请的过程弄成一个blackbox,这样不许看、那样不准查,自己包揽起来,搞得好像神秘兮兮的样子,其实DIY过的人都知道根本没那么神奇,不过是按部就班一样样做好罢了。中介能吹的就是自己的成功案例和专业化操作,但这里面的猫腻至少有三个:可能是有些学生本身实力和素质摆在那里,只要走完程序,名校基本上就要了,所以不关中介什么事;本身条件不足而突然上了名校的,有没有资料造假、经历掺水之类,也很难说;所谓专业化操作,难听点说就是流水线模子生产,把申请弄得跟富士康生产线一样,把人包装出来全是一个(通常比较低水平的)模子的样儿,令人厌恶。要撇开或者打倒中介,第一步就是要把这个blackbox打开来,让后来的申请人看到里面有什么内容,外国学校的要求是怎样,自己要怎么规划要怎么做,等到申请人自己能一手操办了,中介自然也不需要存在了。

但我认为光是打开了blackbox让后来者看到这里面有什么,其实是远远不够的。东西摆在那里是一回事,申请人自己真正地观察、学习、消化和下手干活,是另一回事,最后做出来的结果是怎样又是另一回事。中介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到海外升学要面临许多方面的挑战:语言,信息,行政和升学程序,心态/思维习惯/家庭原因,还有最重要的教育模式的差异和社会因素,等等。面对这些差异的时间越晚(小学升中学、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大学入研究生院),与外国学校升学和教育模式的距离就越远,所要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越大,大到有时候并不是个人努力所能轻易补上的。我以为,中介所弥补的(或者从另一个意义来说,中介所试图垄断和阻隔的),正是这些差异之间的鸿沟;它们通过商业操作和流水线模式,替那些不能或者不愿自己去跨越鸿沟的人搭桥,从中牟利。若果撇开或者打倒了中介,而又没有其他合适的机制去补充中介所承担的功能(虽然它们承担得很让人恶心),去帮助后来的申请者们尽力补上这些差异和差距,那么很多后来的申请者们恐怕还是会处于茫然无助的状态。

我甚至设想一种可能的情况:成规模的、注册成公司的、企业式运作的中介彻底消亡,但是网上有无数个人或者小团体组成的文书写手,收钱帮人写文书,或者个人/小团体打着精英小众的旗号出来帮人包办申请步骤而收取费用(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不少了)。这样只是把中介做的事情转手给个人或者小团体来做,仍然是以代办来获取盈利(顺便插一句,我的一些台湾朋友把这种提供留学服务的中介和人员一律称为代办,我觉得比中介的含义更广,也更中问题核心),中间有了这个收钱服务的环节就不算是申请人自己全面经办操作(申请人请别人不收钱地帮改文书资料、提供信息和指导之类除外),严格地说如果外国学校要check credibility恐怕也是不过关的。再说了,这些个人/小团体也很容易又发展成新一批成规模的、注册公司的、企业式运作的中介。非盈利地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渠道当然很多,网上的论坛,校园里朋友、学长姐和老师传递的信息、提供的帮助,各种讲座,等等等等。但以我的个人经验来说,这些途径最多只能帮助一部分有条件也有能力的申请人,更多的人(甚至自己本来就有能力的人)还是愿意交钱成为中介的客户。这中间是为什么,我下面想针对出国留学所要面对的几大方面的差异和挑战来说说,设想一个普通申请者在申请中所要面对的困难,从而试图去解析为什么申请者会甘心交钱做中介的客户。不说非英语的国家了,那个我实在不熟;就单谈出来英语国家留学。而且谈的是大众的、普遍的情形,不适用于很多优秀学子和留学风气大盛的学校和地区,顶多一笔带过。

首先谈语言。单论英语一环,对不少人来说就是挑战。除了少数精英中小学和较好的大学,国内教育系统所提供的英语教学,直到高中基本就是应试式的教学,很多经济落后地区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则更低;大学里面专业课授课语言主要是中文(有人跟我抱怨过中国大学为什么就不能用英文教学,这个嘛,毕竟是中国大学,而且也不可能因为一部分人有英语需求就全部改用英文教学的),但大学英语本身教学水平又低下,四六级基本就是笑话,专业英语词汇、文献阅读和信息查询等等的系统教学也做得不好;再加上整个生活环境本来就是中文环境,一般学生若不是有心、有能力去自己补充和提高,很容易就把英语荒废掉,或者提高不起来。我曾经说过,如果自己有心去多看英文书、看英美剧和电影、多看公开课、多逛英语网站,英语慢慢是会提高,内功练好了再来应付考试、申请和外国学校学习也更轻松,但在国内的一般中学/大学教学模式和氛围下,有多少学生有这种觉悟、勤奋度、时间、精力、能力,乃至金钱(到底也是要钱的)去一步步地做好?我以为是值得怀疑的。一些经济和开放程度较差的地区英语教学和氛围水平又低下,学生虽然上了国内的好高中/大学,但如果习惯了中文环境和死读书的方法,英语也是很难补上来的。我自己是见过有人单纯为了不想考GRE就只申不要G成绩的英联邦国家学校的,自己也经历过专业课有话要说、但中文运用自如英文硬是憋不出来的痛苦,所以我现在觉得语言关说容易是容易过,说难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该也是挺难的。这样的话,基本的语言关过不了,考托福GRE都要上补习班去K,更不要说写PS,Writing Sample,看学校网站和应付申请中的各种程序了。如果有心出国而语言又不行,交些钱丢给中介去弄这些“麻烦事”,恐怕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然申请上了出国后读成怎样就是另一回事了)。

然后是信息的鸿沟。要出国,当然要知道关于学校、专业和申请的信息。在国内的时候去过不少英国的British Council, 澳大利亚的IDP,还有各种机构办的把学校拉过来宣讲的讲座和叫卖会,这样官方/半官方/跟学校是一家人的机构,提供的信息和指导还比较可信,但其背后都有教育产业化和推广本国学校的利润考量(而且IDP似乎自己就是个收钱办事的机构),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很多学校为赚钱还会主动跑到国内跟中介搞什么合作,等于给中介赚钱机会。如果要坚持自己DIY,或者去像美国这样好学校比较装逼、虽然想赚钱但一般不会随便出来炫耀叫卖的国家,怎么去了解学校的信息和申请程序,怎么去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只能靠自己查了。不通过中介,主要的途径就两个:要么自己直接跟外国学校和老师发生关系(去学校网站上查、发邮件联系),要么接收二手信息(论坛上发帖看帖,去问学长姐和老师)。但这两个途径对很多人的帮助也有限。查学校网站、发邮件,不是每个人都做得来(看看网上论坛有多少伸手党就知道了),这里面有语言不过关的原因,有不熟手的原因——国内大学的网站大多数烂得一塌糊涂,而且教学和生活也很少需要用到学校网站(就不说升高中了,高考的时候有多少人有意识查过要考的学校的网站?多数是翻那本专业和分数线目录吧),有成长环境和差距原因(有些地区恐怕上外国网站都不方便,氛围也不盛行),也有可能纯粹就是自己懒得去看。国内论坛和学长姐/老师带回来的信息确实是available的,但恐怕也不能后来者听了就马上能消化、听完之后就懂得怎么做,如果要DIY,仍然是要直接面对学校这一步。而且面对很多相互矛盾冲突的信息(这完全是正常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学校同一个项目当然有不同观感和评价),习惯了听话的中国学生也很容易无所适从,难以作出抉择。再者,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也存在信息的流通和传递水平的差异:精英的、素质较好的、出国人数较多已经颇有风气的中学和大学和地方,比别处先行一步,老师对出国留学比较理解和熟悉,学长姐同学弟妹交流频繁,众人一起准备和申请容易形成群体氛围,哪怕是中介开的推广叫卖会也多(只去听而不签约就能拿到信息),要找信息和指南比较容易。而其他地方恐怕就不是这样了。

而另一方面,标榜“专业”、以成功案例为喙头、而且口甜舌滑懂得公关的中介,往往能抓住这种信息鸿沟和给人造成的心理障碍,来劝服处于信息缺失或者过载状态的申请者乖乖交钱成为他们的客户。中介再通过各种协议把申请过程严格弄成一个blackbox,神秘兮兮,务求把申请人保持在信息缺失的懵懂状态,从中获利;而有能力、有心、有条件DIY的申请人都知道,要补上这个信息鸿沟其实是不难的。总之,虽然现在网络信息流通发达,不比往昔,但很多社会、校园和个人的因素,使得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还不能遍及许多地区、学校和人群。而且信息的availability也无法直接转化为申请人的capability;不是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都能让他们充分吸收、消化和运用信息去做申请。信息和运用信息的鸿沟使得中介有底气和有机会以提供服务为资本,去赚申请人的钱。

还有各种行政办事程序等等的技术性问题。不过,说是技术性问题,其实也有国内学校同国外教育模式接轨不足的原因。有朋友向我抱怨过,某些国内名校出的成绩单居然连英文版都没有,要靠自己翻译公证。粗糙的英文版毕业证学位证,翻译错漏百出的英文课程名字和各种证明材料,官僚而蠢笨的办事程序和人员,各式各样莫名其妙的paperwork,我自己也用过、经历过,实在不忍卒睹。申请中应付国内官僚这一步,已经是麻烦多多。而整个申请外国学校的过程,从文书写作、网申、资料递送到最后确认,对于习惯了国内单靠分数和填报学校的考试升学模式的人来说(少数经历过特长生、自主招生考试的人除外),又是一个全新的申请模式。以我自己的个人经验,如果个人从小学到大学不参加什么特长生自主招生考试,也不早早地出国,而是在国内平平顺顺地考试升学,最快也要到大学本科毕业申请保研的时候才会接触到类似的程序和文书写作(而且还是用中文的)。我不敢说纵观美国,至少在我去过的两三个州,接触过的大学以下的学校,最晚在九年级(约相当于国内初中毕业)升高中的时候,就已经是采用标准考试分数+文书+其他资料一并递送、学校审核的申请制,以后高中申大学、大学申研究生院,程序都类似,只是对个人素质、文书和资料要求逐步提高,考试要求不同。越早经历过这样的申请模式,后面操作自然就越顺手;反之亦然。面对繁杂的申请程序和材料,如果先前没有心理和能力准备的话,习惯了光靠考试分数升学、没有经历过太多包装和挑战的国内申请人,出现畏难和退缩恐怕是很自然的情绪;在学业、其他事务和申请的双重压力下,没有经历过multi-tasking的申请人也很难处理得好。而且在国内受教育阶段越高,可能随之以来的习惯惰性也越大,也越难适应申请程序的要求。这时候如果有中介跳出来,说可以帮忙包办这些麻烦事,还做出一副专业的、热切的姿态,条件就是交钱,诱惑也还是很大的,稍微懒散一些而兜里钱还足够的估计也就屁颠屁颠地去交钱了(其实我不就是这样么)。

家庭和社会也可能是迫使申请人成为中介客户的原因。本国家长普遍习惯疼爱孩子,都想子女上个好学校(甚至非排名前多少的名校不可),但是又不放心让子女自己去申请,如果家长对申请插手过多,他们很容易被中介和代办人员的“专业”外表所诱惑,从而信任他们,而且出钱也痛快。我曾经陪同过朋友及其父母一起上中介谈签约(拿个老客户推荐折扣价什么的),觉得我朋友还比较有主见不肯轻易下决心,家长反而容易被中介弄得一惊一乍的,结果朋友还没最后决定,家长反而急着劝签约,实在是有些爱女心切而操之过急。社会上名校情结也颇重,特别是一些先前开放程度不高、出国风气不盛的地方(比如我的家乡),总觉得上名校是了不得的事情(其实根本没那么神秘)。又有所谓“英雄莫问出处”的观念和诚信缺失的问题,这种观念下,请中介、找代写乃至资料造假都心安理得,自我反思、惶恐之类的情绪怕是很难出现。而中介的各种自我宣传和对学校渲染也起了很大作用,仿佛通往名校的路难于上青天,只有他们知道要怎么走。申请人如果本来对自己缺乏信心,又受到这样的外部压力,再面对中介的各种宣传轰炸,就很容易投入中介的怀抱去了。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其实前面已经反复、多次、经常地提到了“教育体制”“教育模式”之类的词。是的,我认为整个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中外教育模式的差异、或者说差距,造成申请人在能力、习惯、心理和思维上也同外国升学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和差距,如果自己不努力、又不肯或者不敢接受转变,那就只能接受外力的帮助——在这里就是交钱雇中介来代为操办。

语言,当然有中外环境和日常用语不同的原因,但各种文书材料的写作、表格的填写、系统的操作、专业英语等等,在国内的升学和教育体系里普遍不存在这样的要求,也缺少系统的教授,更难说学生有什么切身经历,如果不自己补就是一个大窟窿。不论在什么阶段出国,我想这个第一关都不是那么容易就过得了的。

信息,我想国内(除少数精英学校外)的高中生还没有多少机会早早地体验大学校园和申请程序、同大学老师和大学生交流,更别提高中阶段就出国看看。在美国的不少大学里,summer session和winter session都有开放供高中生参与的advance program或者其他课程项目(我暑假留校上课,班上就有几个优秀的高中生来提前体验大学课程,不仅有学分、有成绩单,还拿到了授课老师的推荐信应允),实验室里有时也允许高中生来打下手(我不知道是怎么进去的,不过前室友说他的实验室暑假就有几个高中生在帮忙),在这些方面普通的国内中学和大学都是严重落后的。而且总体来说,美国的高中选课、教学和管理模式,即使不说跟大学接轨,起码也是比较类似(国内高中有多少实现了真正的选课和学分制?)。再加上(尤其是大学本科)授课质量和教师素质的参差、教学方法和体系的问题、学术质量问题、同国外交流的深度等等,很多人对出国除了一个念头之外恐怕其他东西一无所知,也不知道怎么去自己探索、查询和整理信息。

教学模式,文书的写作之类,至少在美国从小学初中开始就培养各种主动发言啊,独立思考啊,积极表现自我啊,参与各种活动啊,规划时间和事情啊之类能力的培养,这方面有大量其他文章介绍了。至于国外家庭和社会生活模式下年轻人相对不受父母的太多规限、更早自立、出来接触社会之类的,更不必赘言。再加上前面说的最晚从初中申请高中就开始玩申请制的模式,后面申请高等教育完全是轻车熟路了,走行政程序就是去办事而已(这里还没考虑国内外学校行政质量的差别)。


说到底,我觉得出国升学和教育模式对人的一些基本要求:对自己有一定的自知和未来规划,对自己负责,有一定自信和自我表达的欲望,对某个领域有一定的深入认知和个人看法,懂得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向和路径,懂得自主查询信息、比较、消化和抉择,压力下的multi-tasking,懂得表达和包装自己,能处理申请程序和文件,乃至英文文书写作和电邮来往等等,都是在国内教育体系普遍缺乏系统教授、无法提供切身经历、甚至不重视乃至压制的东西,也是国内社会氛围下不容易自主培养生发出来的东西。这种教育模式,当然不是十全十美,其实在美国也不是人人都能适应得这么好;这边网上还是有不少收钱代写PS和Essay的写手团体和网站,也听研究生院同学说过本科有些本土有钱学生偷偷地付钱让别人代写作业然后自己去social。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现实就是如此:如果目标是要出国升读好学校,那就要用自己出身于一个比较封闭、单一、落后、狭隘体系的背景和思维模式(我想用“落后、狭隘”这些词去形容国内教育体系的普遍状况应当不过分),去把自己包装得可以接受一个相对开放、多元、先进和相对广大的体系所定出来的标准的检验,而且通过检验之后还要去跟那些在后面这个体系下多度过了十多年的人一同学习和相互竞争。除非所在的地区已经有良好的氛围,或者在精英高中或较好大学里早早耳渲目染身体力行及时开悟,或者自己努力按照国外体系的模式去弥补一下差距,或者有人悉心指导,否则连申请都搞不定,更惶论在国外学习了。

所以,面对这种挑战,以往在家里被宠着养着、在学校里又不用经历这些事情、又没有接受过全新模式洗礼的中国学生,往往容易不知所措。这时如果有个“保姆”跳出来承诺帮着包办一切麻烦事,让学生到达理想的彼岸,条件只是收钱以及不让你知道他用什么办法来帮你,只要价钱合理,估计很多人还是会心甘情愿地答应的。这个保姆,就是中介了。中介最大的赚钱空间,也正在这些缺乏适应外国教育体系的能力、但又想出国的学生;他们要做的不是把这些学生培养得可以适应国外教育体系,而只是把他们包装得好象能适应国外教育体系;真正适应不适应,学生出去了自己就会体会到了。现在虽说出国大潮在高中升读本科、乃至初中升读高中已经非常普遍,但精英中学和较好大学里的出国潮和出国成绩,主要还是限制在少数地区和学校里不停地强化、传递、再生产,进而固化出一批出国成绩超卓的精英中学和较好的大学。这些益处能有多少spillover到更广大的渴望出国升学的学生群体里,我是持怀疑态度的;至少我的个人经历告诉我,一般地方和学校的学生要迈出第一步仍然比较艰难,这些地方和学校出来的学生也正是中介所梦寐以求的客户——出国欲望高,能力还不够,DIY做不来。而对于那些吐槽中介骗人黑幕的同学,我也愿意抛出一些尖锐的问题:如果让你自己来处理这样一切申请事务,你有信心做好吗?能申到怎样的学校?我知道有人请中介结果弄得一塌糊涂,吃一堑长一智自己DIY得到好成绩的,但在被中介坑骗之前,自己对出国申请和学校选择知道多少,有什么想法?如果一早就有成熟想法的话,为什么不DIY呢?


我可能是个过分苛刻和追求“凿之使深”的人,不过作为一个最终雇了中介的人,我自认能体会到申请者的各种难处和心态。我更不是为中介存在的合理性鼓吹;我仍然强调,中介赚取利润的方式和思维确实很让人恶心,也经常坑害申请人。但我始终认为,留学中介之所以能大行其道,背后深刻的根源应该是许多中国学生还很难面对、或者没有想过要面对中外社会和教育模式相互碰撞所体现出来的差距和挑战,而到了出国的关头就只能花钱去包装自己。而且,疆域如此庞大的中国,信息流通、经济发展和社会氛围各处不同,而抱有出国欲望的人又越来越多,即使精英学校、较好大学和发达地区真的不再需要中介的服务,只要其他学校和地方还存在对国外升学认识不多、能力又不足、或者纯粹就是懒得自己动手的学生群体,以“收钱办事”为宗旨的中介就仍然会存在生存的空间。我甚至觉得中介是永远不可能被打倒的。

那么,要怎么办呢?改变教育模式和社会氛围,这种事情就不论了。说到底还是要靠在国外和在国内两个群体的共同努力。这里似乎有点悖论的味道:我在前面一直强调许多鸿沟非个人努力所能弥补,但到最后还是要靠个人努力。但到了这一步,这似乎也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在国外学习的人,除了授人以鱼——通过各种方式把申请信息和指南带给学弟妹,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传播那些在国外习得的对自我培养、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方法、感悟、观念和思维,以及各种各样的学习技巧,让有出国想法的学弟妹得以早日走上正确的路径,用有效的方法去校正自己。而在国内的群体,要弥补语言、信息、能力各方面的差距,早动手早准备,多看多想,总归是没错的。想出国的话,最好不要规划说什么时候再动手了,现在就开始打开电脑查查网站,看看帖子,多练练语言吧。

最后,我也愿意重申自己一贯的观点(虽然我在这方面自觉做得非常不好):考虑要不要出国、为出国做准备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自我建设、自我规划、自我培养的过程,是不可能到了申请关头才一蹴而就的,必然是长时间培养的结果。所以在申请关头才去找中介,他们只能帮你就现成的资料包装和翻炒,不可能在短短数月里把缺了很久的功课补上。所以,有想法就赶紧做,把自己打造成有能力也有想法的人。到了要选择的时候,出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qq群186689581|迪拜中文网 ( 沪ICP备14002918号 )

GMT+4, 2024-11-26 03:40 , Processed in 0.05151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