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中文网|迪拜新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7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 苏州的诗性智慧诗性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08:57: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化纵览
苏州的诗性智慧诗性文化
原著:徐国宝

“江南”,这个美丽的字眼,中国人的天堂,它是多重、多元的。地理学家眼中的江南是山青水秀,历史学家眼中的江南是全面开放,气象学家眼中的江南是杏花春雨,经济学家眼中的江南是财富膨胀,语言学家眼中的江南是婉约优雅……  他们所指的核心区域是太湖流域。
江南地区河网交织,港汊分支,却又“河湖联络”,众多的江河、湖泊、港浦形成了一张稠密的水网。苏州因水而生,依水而兴,随水而长;水是文化苏州的“策源地”,水是文化苏州的“原初层”。“绿水青山不染尘,风和日暖胜三秦。”
“多少条小河在我家门前绕,多少座小桥笑弯他的腰。走不尽的石阶路,匆匆变老。
长不大的童年顺着水儿飘,顺着水儿飘。小桥流水流的是我的歌,小桥流水流的是我的笑……”
生活在苏州,是诗性的、幸福的。人们虽然工作辛劳,但生性平和、追求高远。人们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赞美自己的家园。“路弯弯,水弯弯,花红柳绿间。笑甜甜,泪甜甜,一年又一年。燕子飞,蜜蜂唱,渠旁柳如烟。风暖暖,梦暖暖,最美是家园。”

苏州水乡,与桃花源一样,令世人魂牵意绕。桃花源是仙境,而小桥流水人家却是人间。这浓郁的江南味道,充满着酒的醇香,茶的清香,花的芳香,尤其是人间温情的馨香。正是这“小桥流水人家”,才使苏州活力与魅力兼具,古韵与今风共存,使文化苏州拥有了永恒的价值。
6000年前,苏州的草鞋山已出现了原始文字,春秋时就有“道起东南”、“文开吴会”的“南方夫子”——言偃。历史上出过51位状元、1500多名进士。张慧剑编著的《明清江苏文人年表》收录各地文人5420名,苏州达1290名,占23.8%。施淑仪编著的《清代闺阁诗人征略》收录1260名女诗人,其中苏州府就有200名,占15.9%。璨若繁星的有为之士,如顾炎武、章太炎、翁同和等政治家思想家,陆绩、张青莲、吴健雄、时 钧等科学家,陆机、陆龟蒙、范仲淹、范成大、顾瑛、王世贞、冯梦龙、叶圣陶等文学家教育家,陆探微、沈周、唐寅、仇英、文徵明、祝允明等书画艺术家,陈去病、柳亚子、顾颉刚、费孝通、陆文夫等文化名人以及水稻专家黄省曾、杰出建筑大师蒯祥等等;就连唐代的苏州官员中也有赫赫有名的诗人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由此可见,苏州是一块神奇的“文化富矿”。

从“火烧土”到“红陶块”再到“粉墙黛瓦”,无不说明苏州人对文明的认知。古城河畔,河水悠悠,灯影幢幢,家家粉墙,户户黛瓦,翘角飞檐,古朴自然,使建筑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09:04:38 | 只看该作者
使建筑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将江南描绘得分外妖绕。
苏州人的性格刚柔相济,苏州人的情趣雅俗共赏。苏州不乏伍子胥头颅国门悬、宁死不屈的刚烈英武,拥有百戏之祖——昆曲、文化史一绝——吴歌等珠圆玉润般的秀雅隽永,带着江南特有的书香泥味,吸纳百川,吞吐万年,一头连着记忆,一头通向银河,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被誉位唐朝“三绝”之一的张旭的草书,是文化苏州的骄傲。张旭以精能之至的笔法和豪放不羁的性情,开创了狂草书风格的典范。落笔力顶千钧,奔放豪逸,呈现飞檐走壁之险;行笔婉转自如,洒脱自在,体现急缓舒畅的韵律,精到的笔法和控制力表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这是以气魄和灵性创造了草书艺术的完美韵致,从一个侧面解读了苏州人亦刚亦柔的地方性格。
产生于明末清初的苏州评弹,以王周士、陈遇乾、马如飞及蒋月泉为代表的评弹艺术家,艺术地刻划出苏州人的侠肝义胆和似水柔情,天堂一样的人文风光孕育出如此绵绵的诗意:
上有呀天堂,下呀有苏杭;  
城里有园林,城外有水乡;
哎呀!苏州好风光,好呀好风光,哎呀哎呀;
春季里杏花开,雨中采茶忙;
夏日里荷花塘,琵琶叮咚响;
摇起小船,轻弹柔唱,桥洞里面看月亮;
桥洞里面看月亮,哎呀哎呀;
秋天里桂花香,庭院书声朗;
冬季里腊梅放,太湖连长江;
推开门窗,青山绿水,巧手绣出新天堂…


“杏花春雨江南”,诗的现实、诗的境界。这是多元之美,是自然之美,是创造之美,是生命之美。“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 气慨。”苏州人“与物为春”,“诗意地栖居”。红澄黄绿青蓝紫,文韵恰如水韵长。                           

苏州女性心灵手巧,被人们概括为 “姑苏十二娘”(绣娘、织娘、船娘、茶娘、扇娘、蚕娘、灯娘、琴娘、花娘、歌娘、画娘、蚌娘)的职业群体最能充当苏州城市形象代言人,她们集中体现了苏州女性的“诗性智慧”,散发出茉莉花香式的苏州风情,浓缩了一万多年古吴文化精湛深厚的历史内涵

形象大于思维,感性大于概念。透过形象思维而观察自然吴娘必然是诗性的,因为那样的自然是观察者自身所创造的。“断发文身”就是文化苏州“诗性智慧”的历史起点,正如维柯在他的人类学研究中所说:“诗性的智慧,这种异教世界的最初的智慧,一开始就不是现在学者们所用的那种理性的抽象的玄学,而是一种感觉得到的想象得出的玄学,像这些原始人所用的。这些原始人没有推理的能力,却浑身是旺盛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力。这种玄学就是他们的诗,诗就是他们生而就有的一种功能(因为他们生来就有这些感官和想象力)
……他们的诗起初都是神圣的。”


文化苏州的“诗性智慧”有别于儒家的审美理念,因为先吴地区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被称为“下下”之地,思想比较解放,最勇于接受其他相关学科新知识、新理念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09:08:32 | 只看该作者
新理念,最大限度地超越了儒家实用理性,代表着生命最高理想的审美自由精神,从而迸发出最耀眼的“诗性智慧”。儒家最关心的是人在吃饱喝足以后的教化问题,如所谓的“驱之向善”,而对于生命最终“向何处去”,或者说心灵与精神的自由问题,基本上没有接触到。文化苏州的“诗性智慧”正是在这里,她超越了‘讽诵之声不绝’的齐鲁文化,把中国文化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文化苏州的“诗性智慧”亦不同于西方的诗性智慧。由于苏州文化直接继承了诗性智慧的生命本体精神,因而在本质上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形态,即刘士林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诗性智慧在本质上是一种不死的智慧。”他对此曾有过精辟而详细的论述,“与古希腊的哲学方式不同,它不是采用理性思维的反思方式,而是以一种诗性智慧的直觉方式把死亡融为生命的一部分。与古印度的宗教实践不同,它不是采取非理性的宗教迷狂来超越感性之躯的畏死情结,而是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以人伦义务为人生意义来贬低个体生死的重要性;与古埃及的死亡伦理学更是截然相反,它以群体的延续为第一义,从而把个人的生死消解在族类生生不息的历史绵延之中,从而使生命获得精神上的不朽。”在文化底蕴上显示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氤氲境界,以及“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的生命活动节奏;既做着追求完美的梦,又紧握着思索的矛。

在“诗性智慧”光环的照耀下,产生的诗性精神—-一种催生艺术创造的素质。她使苏州人艺术的心灵从沉睡中苏醒,让所有人充满欢笑,让忧伤变成能永久珍藏的财富。这种诗性精神,启迪了苏州无数的华彩乐章、浪漫情怀,催生了苏州道不尽的激越昂扬、大师神韵。

诗意的落脚点在于“生活”。苏州是“百城烟水”、浩瀚的水乡泽国,大大小小的河道,把城乡织成经纬。水滋养了姑苏,水盘活了姑苏。唐代诗人杜荀鹤“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枕”字,用得十分精彩,它极其生动地道出了苏州人的生活,原本就“枕”在一条条河流上。历史上苏州城里的河道就有58公里,不但给人们提供了生活之源,也同时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之美。二者浑然一体,高度融合。

昨日和今天,现实与古远,水畔桃柳谁栽?檐下衣衫谁挂?以粉墙黛瓦,作天然图画,只一条斜阳巷陌,便胜过多少雪月风花。用诗心追求完美,用诗歌融解生活;在诗的法则里自由飞翔,在诗的精神里潜心创造。

“嗯唷斫竹,嗬哟嗨!嗯唷削竹,嗬哟嗨!嗯唷弹石、飞土,嗬哟嗨!嗯唷逐肉,嗬哟嗨!”这是大约产生于春秋时期,由张家港凤凰镇程墩村已故老人张元元传唱下来的,至今流传于河阳山﹙现称凤凰山﹚一带的河阳山歌——《斫竹歌》。

据考证,这一“天籁之音”是古吴人最早狩猎时传承下来的号子歌。中国文联主席、90岁高龄的周巍峙先生曾两次带领民俗学家、民间文化专家、著名音乐家、作曲家,亲临河阳山地区对河阳山歌进行实地考察,并题词盛赞河阳山歌是“人民的心声,民族的情结,国家的瑰宝,世界的奇葩”。它的发现增添了中国音乐史和诗歌史的篇章,是华夏古老音乐文化的活化石,也是苏州活的历史、诗性生活的真实写照。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09:26:14 | 只看该作者
现存的吴声歌中,如《子夜歌》:
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堂。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
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头乱不敢理,粉拂生黄衣。
崎区相怨慕,始获风云通。玉林语石阙,悲思两心同。
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空织无经纬,求匹理自难。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委婉而含蓄,给人一种“水”的感觉,感情的抒发悠远绵长,余波荡漾。
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发祥于苏州昆山。它集中国戏曲艺术之精华,熔诗、词、乐、歌、舞、戏于一炉,在中国戏曲史、文学史、音乐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曾被周恩来总理比作风姿素雅、清香四溢的“兰花”。
吴声也好,西曲也罢;山歌也好,楹联也罢。這些诗与词,歌与曲,写得清新、自然,文与道、雅与俗和谐统一。从眼到心,从心到思,由思而文、而诗,表达自己对景致、生活、艺术、传统、文化的思考,其形象、境界、声韵之美,清纯精致,闪耀着特殊的光彩。
苏州文化如此丰富精美的诗性来源于何处?我想——
一是吴人生活在流淌起伏的烟水之中。“烟水”是吴地人的自然禀赋;“烟水”,朦朦胧胧,千变万化,神秘莫测,婀娜多姿。吴地人的心灵,也就是这烟水孕育出来的清纯、淡雅。烟水的源泉是水,生活在江河湖畔,易使人浮想联翩、跃跃欲动,重智慧,多想象,这是文化苏州诗性的核心。

二是吴语语音的音乐性特点。根据现代学者研究,古代吴越人说的是一种“胶着语”,一字有多音;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她隐藏着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情趣,给人以朦胧美,并留下想象的空间。这一切自然无助于逻辑表述和科学思维,但恰恰有利于形象表述和艺术思维。从这个“存在的家园”出发,吴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她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具有诗意和韵味;她是灵魂的唤醒、精神的重塑、思想的升华,这便是苏州人说话为什么像唱歌的缘故。                     
三是宁静的家园。老子在《道德经》中把“居善地”列为七善之首,认为只有选择了居善地,方能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唐宋以前的江南偏处一域,远离中国政治重心所在的中原地区,因而也远离政治、军事集团冲突的核心,避免了战争的破坏与摧毁,地缘上的因素反使吴人少受震荡而享有一个长久安宁、稳定的环境。从晚唐到宋代,江南地区虽间也遭受战火侵扰,但总的说来是宁静、和平的,正如欧阳修在《丰乐亭记》中云:“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诚如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所说:“我们的这种生活,虽然远离尘嚣,却可以听树木的说话,溪中的流水便是大好的文章,一石之微,也暗寓着教训,每一件事物中间,都可以找到些益处来。”


四是崇文厚德。吴人读书是普遍的,“少好学”、“带经锄于野”,

5#
 楼主| 发表于 2012-9-7 09:26:41 | 只看该作者
“船头一壶酒,船尾一卷书,钓得紫鳜鱼,旋洗白莲藕。”就是例证。可见,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有江南才子,江南才更美。江南美的灵魂,正是江南的诗性文化。

五是烂漫的情操。苏州人喜爱“琴、棋、书、画”,以及音乐、舞蹈,7000多年前马家浜罗家角的一只古拙的骨哨,可能是模仿禽兽鸣叫,但却是“木管乐器”、“铜管乐器”的根,它吹出了先民们辛劳的田园牧歌。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被誉为“绝世清音”的吴地古琴,其代表作《松弦馆琴谱》,用清远淡雅的古琴曲、悠远甜美的人声演唱,营造出深邃宏大的艺术意境,焕发出诗情诗性的光华。吴景略首开了中国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其演奏风格既婉约又豪放,被称为“虞山吴派”。

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可以说,吴门的绘画是有形的诗,古琴的音乐是无形的诗,昆曲中的舞蹈是灵动的诗,粉墙黛瓦的建筑是凝固的诗。“江南风土欢乐多,悠悠处处尽经过。”植根于传统,立足于现实,这就是江南产生诗性文化的最佳诠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qq群186689581|迪拜中文网 ( 沪ICP备14002918号 )

GMT+4, 2024-11-22 16:54 , Processed in 0.06836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