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中文网|迪拜新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5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等教育国际转移:“移栽”还是“嫁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15:14: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大学是“地球牌”的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大众化和国际化双重挑战,未来的主旋律是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嫁接”应该成为我国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的主流模式,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
  ■叶飞帆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以独立法人方式引进的大学,这属于引进国外高等教育的一种“移栽”模式。高等教育国际转移还有哪些模式,这些模式又体现了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办学规律呢?
  人们通常用“移植”一词表示高等教育的国际转移。从植物学角度看,移植还可以进一步被分成“移栽”和“嫁接”两种模式。移栽是将植物整株地移动到其他地点种植;而嫁接则是取下植物体的一部分固定在另外一个植物体上,使其组织相互愈合,以改良品质。高等教育中“移栽”与“嫁接”的区别主要在于,外来高等教育对现有高等教育影响程度不同。“移栽”模式引进的国外高等教育的运行独立于本土的高等教育体系,对现有高等教育的影响是间接的和缓慢的。“嫁接”模式引进的国外高等教育与本土高等教育融为一体,对现有高等教育的影响是直接的和即时的。在世界高等教育几百年的国际转移中,可以看到许多典型的“移栽”和“嫁接”的例子。
  “移栽”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早期经验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初期,“移栽”是大学数量增加的一种主要方式。在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巴黎大学的一批德意志师生回到故乡,导致了德国大学的出现。在殖民时期的美洲,哈佛学院(哈佛大学的前身)以英国剑桥大学的伊曼纽尔学院为模本建立,当时的名称就叫剑桥学院。在近代中国,最早创办的一批大学,包括创办于1895年的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的前身)、1896年创办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创办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以及由外国教会举办的圣约翰大学,都以来源国的高等教育为蓝本。例如,天津中西学堂聘请外国人丁家立(Charles Daniel Tenney)为总教习,以哈佛、耶鲁两所大学为蓝本,除中文外,主要课程全由外籍教师担任,课本、排课、问答、考试都是英文。
  在现代,一些阿拉伯国家也大都采用“移栽”的方式引进国外高等教育。在埃及,外国政府和大学可以直接在当地办学,并可以按照来源国的教学管理模式运作。目前在埃及,除了建立较早的开罗美国大学外,还有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法国大学、德国大学,甚至还有一所中国大学。阿联酋“移栽”国外高等教育的标志性成果是建立在迪拜的国际学术城。迪拜国际学术城占地约1.8万亩,自2006年开始建设,目前有1万多名学生在13所国际高等教育机构学习,预计到2015年,学生人数将达到4万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也是一种高等教育国际转移的“移栽”模式。如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均采用来源国的教学和管理方法。以非法人方式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虽然要依托一所现有的大学,但是都采用“一校两制”的方式,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密西根学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中法工程师学院等。这些办学项目在组织机构、管理模式、收费标准等各方面都与普通的高等教育不同,完全是一个国际化的办学特区。
   1 2 3 下一页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15:15:47 | 只看该作者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主流模式

  “移栽”模式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引进后相对独立发展,难以与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融合,也很难对现有高等教育产生辐射作用。“嫁接”模式可以实现大面积推广和长时期持续发展,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对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显著影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双重挑战,未来的主旋律是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嫁接”模式的特点决定其应该成为我国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的主流模式,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

  “嫁接”模式的实施可以分成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全局性的“嫁接”需要政府主导推动,从顶层设计开始,依法推进,有序发展。在微观层面,各个学校都可以以若干个专业先行,逐步推广到全校。

  在微观层面实施“嫁接”应该以本科教学为主,以专业为单位,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重点。概括地说,需要“嫁接”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以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问题。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就是以专业为单位系统地引进国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并根据我国实际进行本土化改造。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主要是通过教师出国进修课程教学,以听课的方式参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从中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尤其是学习如何在本科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嫁接”是一项改革,必然会引起利益格局的调整,产生各种阻力。需要建立机制去激励相关教师不断努力,持续改革,防止效果的退化。同时也需要与国外的学校保持长期的合作,通过教师和学生交流,持续产生改革的压力和动力。(作者系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院长)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15:15:17 | 只看该作者
“嫁接”是对高等教育的整体性改良

  “嫁接”模式的特点是有利于对现有高等教育实现整体性的改造或改良。

  二战结束后,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造就是一个“嫁接”的过程。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走上了一条全面的军国主义道路,其高等教育也成为日本法西斯战争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战结束后,美国占领当局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从顶层设计做起,用美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教育体系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高等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造,使其摆脱了军国主义的桎梏,回归到正常的国民教育。

  苏联和东欧国家体制转换后,其高等教育也经历了类似的变革。这种变革是由内部需求和外部推动结合在一起而促成的。以俄罗斯为例,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高等教育也实现了其历史性的转变。与此同时,欧盟发起了旨在加强理解、促进合作、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泛欧大学流动计划,即坦普斯计划(TEMPUS Programme)。坦普斯计划的本质就是一种“嫁接”方式的高等教育国际转移,把西欧的高等教育体系和模式“嫁接”到苏联和东欧各个国家,使其融入欧洲主流,从而为交流和合作创造条件。

  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全面学习苏联,也是一种典型的高等教育国际转移的“嫁接”模式。新中国成立前,高等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美国的大学模式是当时中国大学的主流模式。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旧中国留下来的高等教育进行了大幅度改造,全盘采用苏联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从大学和专业的设置,到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再到实验室建设和学生的实习安排等,全部照搬苏联的做法,更有大量苏联专家直接参与了整个改造的过程。直至今日,中国的高等教育仍然保留着不少当年苏联的印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qq群186689581|迪拜中文网 ( 沪ICP备14002918号 )

GMT+4, 2024-11-23 01:39 , Processed in 0.04339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