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中文网|迪拜新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 评电影《颐和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00:4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M.K | 来自:M.K
[url=][/url]
07年在一个靠着达尔富尔的城市第一次和朋友谈论起颐和园,那时候朋友给我看了篇他在上研究生的时候用英文写的关于颐和园的文章。于是对颐和园有点感兴趣了,开始在网上搜索颐和园了解,意外的收获是发现了这部电影。而失望的是网上找不到这部电影下载的种子。更找不到在线看的地址,只是下了主题曲氧气听听。当时听来并无太多感觉,倒有点乏味。今天在影片中听到却是另外一种思绪。恰巧在youtube上可以看,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影片一开始便出现字幕:“有一种东西,它会在某个夏天的夜晚像风一样突然袭来,让你措不及防,无法安宁,与你形影相随,挥之不去,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能称它为爱情。”所以这只是一部爱情相关的电影无关政治。

电影背景发生在80年代末直至本世纪初的中国,跨度15年。经历了10多年的改革开放,那时候的大学生精神上对尼采,黑格尔的追求近乎狂热,也对摇滚可乐爱不释手。应该说无论从思想和爱情都比之10年前的文化大革命开放太多,于是乎,他们开始追求生理和心里解放。很难想象在1987年的高中生能够在野地里打野战,然而却是发生了。这是主人公余虹在吉林图们的老家和初恋情人发生的激情moment,想想自己的年少时光似乎太不张扬了,不免一声叹息。或许是那个年代压抑了多年的思想空前解放的结果吧。

之后余虹到了北清大学读书,余虹结识了好友李缇,还有周伟和若古。李缇和若古是一对,余虹和周伟走到了一起。1980年代末的背景,每个经过镜头的画面都是那么形色匆匆,却不知道去向何处。就像他们谈恋爱一样,不知道是为了爱还是性,他们的学潮也不知道是为了民主还是只想思想上为解放而解放一把。

余虹就是那个年代的女性缩影,她极端敏感,精神上渴求归宿。在大学的宿舍里,余虹和周伟在疯狂的性爱中若即若离,彼此吸引却又相互地伤害对方,他们在大学校园里的感情纠葛一直持续到学运爆发,李缇和周伟在这时候恋情也突然爆发,最终被学校教务处堵在床上,周伟和余虹的爱情才算告一段落。导演娄烨似乎也在暗示着后来的结局。

学运结束了,周伟开始军训了,余虹和初恋情人返回了图们,背景音乐响起了《dont break my heart》“也许是我不懂的事太多 /也许是我的错 /也许一切已是慢慢的错过 /也许不必再说/ 从未想过你我会这样结束 /心中没有把握 /只是记得你我彼此的承诺……。”那种声嘶力竭吼出来的歌声爆发了所有未尽的理想和感情。银幕上同时穿插1989年柏林墙倒塌,1990年亚运会开幕,1991年前苏联解体,1992年邓小平南巡的画面,时空跟随着川流到1990年代中期,周伟和李缇在若古的帮助下,留学德国。

留学德国的周伟在和李缇一次狂乱的性爱之后,李缇在反思他们是的开始,而周伟却在警醒现在。余虹的身影一直在周伟脑海挥之不去,他告诉了李缇他想回国,在周伟离开德国的那刻,李缇面带微笑仰身跃下高楼,客死异乡。周伟在机场的路上问若古,你爱过李缇吗?“李缇不让人家爱她,她怕受到伤害。说爱情就像心里结下伤疤。结疤了,就没有爱情了。”若谷是这样回答的。

而同时期的余虹却和一个已婚男人在武汉发生恋情,一次车祸之后,她想起了周伟,和那个已婚男人结束了那段婚外情,却在厕所里勾引了那个追求他的男人,当那个男人高潮到来的时候,余虹才能发现她存在的价值。性是她能感受到的唯一真实。应该说他们那代人想追求情感上的解放只追求到了性的解放,一直延续到今日,以至于很多今日的年轻人开始本末倒置,对爱情的追求始于对性的向往。想追求思想上的解放,却得到的是紧箍咒下的自由。这个紧箍咒不仅戴在了他们头上,却也传给了他们的后人,只是传下来的这个紧箍咒更小戴在头上稍微动一动脑子就会疼。时至今日的我们是该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的进步吗?或许历史是曲折前进的,我宁愿这样相信。

“无论自由相爱与否,人人死而平等,希望死亡不是你的终结,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这是银幕上出现的李缇墓志铭,最后把影片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qq群186689581|迪拜中文网 ( 沪ICP备14002918号 )

GMT+4, 2024-11-28 16:05 , Processed in 0.05548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