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要再次强调的就是文化真的很重要!Vygotsky对于文化和语言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的反复强调并不过分。文化与决定孩子所处的社会、社区、学校、家庭、同伴、老师这些成长的大环境有很强的联系,而Vygotsky也认为孩子在与大人们的帮助下学习完成很多他们独自不能完成的任务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有利于锻炼他们的语言与记忆,以及具有指向性地完成目标的能力。也许贫与富放在文化这里并不完全符合,但归根结底文化是很重要的一环,是不能被忽视的因素。
分割线
谢邀。
浏览了大部分答案,集中在讨论孩子的教育与就业,成人后的性格、社交及人际关系,还有拿自己来举例的占了大多数。这大多数的答案似乎都在重复一个主题就是“穷人的孩子依然穷,富人的孩子只会富”这个主题。如果按照上世纪的Chicago School中Human Ecology School的社会学家们的观点来看,贫穷会成为一种文化,通过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递)代代相传,形成一种穷生穷的恶性循环。首先,根据Ernest Burgess的Concentric Zone
Burgess把一个城市分成了数个同心圆,每个圆和圆之间的地带即是一个Zone。
Zone 1是中心,即CBD;
Zone 3是多数工薪阶层小家庭租住公寓的地区;
Zone 4是多数小家庭自己购买的独栋房子所在的地方;
Zone 5则是多数工作多年攒下钱来开始步入中年或一直比较富裕的人家居住的城郊。
这个模型的重点在于
Zone 2,这里是被抛弃的地方,是多数穷人住的地方,也是一个城市中普遍环境比较脏乱差,房租也比较便宜的地方,北美的很多Chinatown就坐落在Zone 2里,也因此看起来环境比较差。
Zone 2产生的原因是在一个城市发展的初期多是以工业为主,于是在中心城区兴建工厂并雇佣廉价工人(新移民或社会阶层较低的人)。为了在中心城区工作并减少上下班的时间,廉价工人多在工厂旁租住或住有条件的工厂提供的宿舍。而当城市繁荣起来之后,产业的中心转移到了商业和服务业,工厂外迁,因此过去的厂房、职工的宿舍遭到废弃或改建,
Zone 2就渐渐空下来,变成了过去工厂雇佣的廉价工人失业后的居住地。而由于新移民在刚来到这个城市时也常由于廉价房租而租住Zone 2的房子,但一旦他们找到工作安定下来,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就会搬出这里,
因此Zone 2里的人来来往往,也叫Zone in Transition。廉价工人由于没有高等技能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因此无法找到CBD中合适的工作,由此产生了Zone 2的贫穷阶层。William J. Wilson的Urban Underclass理论虽然最初是尤指处在社会中劣势地位的黑人,但也可以衍伸指Zone 2内的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