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中文网|迪拜新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 阿拉伯的开斋大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19 15:07: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新天方

在尊贵的斋月里,中东阿拉伯国家有许多古老的习俗,来源于他们不同时代的祖先,作为民族传统保留至今。“开斋炮”(Midfar Al Ifta)就是其中之一。 在斋月期间每天傍晚日落时,“轰”的一声给全城的居民一阵声浪震动,大街小巷的孩子们满街奔跑,呼喊着“开斋了﹗”(伊夫塔﹗)冲进家门奔向满桌的美食。在大部份北非和海湾国家如阿联酋,许多城市的开斋,市民们还是静听炮声报时,满街兴奋奔跑回家的孩子们,引起老人们当年美好的回忆。

据说,埃及历史古城开罗开了鸣放“开斋炮”的先河,距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后又传到了一些阿拉伯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开斋炮”也由原来的真炮实弹演变为今天的“电视开斋炮”。斋月期间,太阳落山之时,一家人围在摆满丰盛食物的餐桌前,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静静等候着电视中“开斋炮”鸣响时刻的到来。炮声一响,把斋者无论男女老少,便敞开肚皮,猛吃海喝起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斋月中“开斋炮”鸣响之时,是阿拉伯人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在埃及流传最广的关于“开斋炮”的说法是伊斯兰教历859年,当时的钟表视为奇珍异宝,平民百姓都保持着从先知穆圣时代以来的看日落开斋的习惯。阴雨连绵的天气只能靠自身的“生物钟”估计时间。当年埃及最高统治者戛达姆是奥斯曼帝国委派的总督,他收到一份礼物是一门大炮。他决定在进入莱麦丹月的第一天傍晚开斋时试炮。轰隆一声,开罗市上空回荡着巨大声浪,全市欢呼跳跃,各家各户举行了一次兴奋不已的开斋饮食。第二天戛达姆总督接待了许多来访者,一致赞扬他的好主意,鸣炮报时宣告开斋的时间。从那以后斋月里鸣炮报时开斋成为开罗的一大斋月特色,没有炮声似乎会使大家开斋闷闷不乐。在开罗大家习惯用戛达姆女儿的名字称呼这个炮声“法蒂麦的炮声”。

开斋炮声从开罗流传出去,首先传到埃及许多城镇,又传到北非许多国家,亚洲阿拉伯国家。如迪拜从二战前就用炮声开斋报时,1960年代政府通过法律,确定用炮声通报开斋时间是法定的规则,并且责成信仰虔诚的警察负责掌管开斋时间按时放炮。炮位设在市中心莎发公园的大草坪上,标记为“开斋炮”,是专职的礼炮。人们只能在斋月里和开斋节听到炮声,平常供游客参观。迪拜市内目前共有5座1945年英国制造的开斋礼炮,在进入斋月和开斋节当天鸣放两声,斋月的其他日子里只鸣放一声。




据传,使用真炮实弹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1859年。当时,已发明了“假弹”,施放假弹不但可以节省弹药,还可以避免伤害萨拉赫丁堡这一重要古迹区,而且从那时起当局就决定把施放地点移到了别处。后来因为战争原因“开斋炮”停止了。直到1983年当时的内政部长艾哈迈德•拉什迪决定在萨拉赫丁堡上恢复鸣放“开斋炮”。九十年代初,埃及古迹保护单位为保护古迹再次要求停放“开斋炮”。聪明的埃及人又想出了一个既能保留施放“开斋炮”传统,又不伤害古迹与环境的高招,他们利用电视专门制作了“开斋炮”的画面,让埃及人听着“开斋炮”开斋的乐趣和欲望得到了满足,也让已有560多年历史的“开斋炮”完成了从实弹到“假弹”,再到“电视画面炮”的演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qq群186689581|迪拜中文网 ( 沪ICP备14002918号 )

GMT+4, 2024-11-24 03:25 , Processed in 0.0602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