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中文网|迪拜新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7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志远 从洗碗工到商城之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3:3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他是最早来迪拜淘金的浙商,汗水洒在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他创办的三座商城带动了迪拜一片贸易中心的兴起和繁荣,他是迪拜浙商群体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他在见证迪拜神话的同时,用勤劳和智慧缔造了迪拜浙商自己的神话。
  老城区Deira木撒拉路,是迪拜最热闹的贸易集散地。傍晚时分,这里车水马龙,人流如织,来自中东、非洲等全球各地的商人在这里进行商品交易。
  阿联酋温州商会会长陈志远创办的“中国商品城”、“中国轻工城”、“志远鞋城”三座商城就坐落在这条街的中心位置。
  站在鞋城门口,陈志远转身指引记者看道路两旁的灰色大楼。他说,十多年前刚来迪拜的时候,这里的房子还都是空空的,现在全部变成最黄金地段的商铺了。
  如今,很多人都知道,陈志远创立的商城带动了这片贸易中心的兴起和繁荣。但陈志远缔造的创业神话背后,还有着鲜为人知的酸甜苦辣。
  工厂破产后只身闯迪拜
 跟陈志远约见的时候是当地时间早上9点,木撒拉路上尤显冷清,大部分商铺还大门紧闭。按照当地人的生活作息,商家要到早上10点才开始营业。
  陈志远从鞋城正门走出来。在这个阿拉伯建筑风韵浓郁的商业街里,这扇门显得格外招眼。大门两侧摆放着石狮子,门上还悬挂着大红灯笼。
  陈志远的办公室在商铺的楼上,记者随他穿过七八家商铺,向楼上走去。一路上,当地保安、商铺人员都热情地向他打招呼。在这里,陈志远这张慈祥的脸如同一张明星脸。而在1998年,对于这张异国面孔,他们的感觉却是陌生而新鲜。
  作为浙江第一批前往迪拜经商的商人,陈志远还清楚地记得1998年8月的一天,他从温州颠簸到广州,再辗转香港,横跨千山万水抵达迪拜。一下飞机,迎接他的只有大片荒芜的沙漠、刺眼的阳光和40多度高温的热浪。
  在来迪拜之前,陈志远正处于经商的低谷。自己在温州开的五金工厂破产,身背四五十万元的债务。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他下定决心远离妻儿,只身来到迪拜闯荡,以求能在事业上起死回生。
  当过洗碗工摆过地摊
  “当时身上全部加起来就只有1000美金,这些钱还是找朋友东拼西凑的。”不懂阿拉伯语,不会说英语,一时又找不到赚钱的方法,陈志远决心白手起家。
  “我先给一位卖皮鞋的老乡烧饭,不拿工资,他给我提供住宿,在客厅里打了个地铺。”对于一位曾经身为厂长的大男人,下厨却曾让陈志远手足无措。“刚来的时候连蛋汤都不会烧,烧坏的偷偷倒掉,再打电话问别人怎么烧。”
  回忆起刚来迪拜闯荡时候的境况,陈志远至今历历在目。
  半年后,陈志远在迪拜走街串巷,四处寻找商机。这中间,他在中餐厅当过洗碗工,摆过地摊。“我从最早来迪拜做生意的上海人手里批一些中国货摆地摊,一天能赚个几百迪拉姆。我赚了钱跟别人想法不大一样,我想做大。”
  每天啃一个面包,一天顶着烈日走5个小时的路。就这样,陈志远的地摊越摆规模越大。他开始卖中国产的头巾、短裤、袜子等日常用品。“那时候条件很苦,我想我的妻儿,他们成了我的精神支柱。”
  倾家荡产创办中国商城
  一年后,陈志远终于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他用赚来的两万迪拉姆租了一店面。自己的生意总算有了落脚点。但回望周围一起在迪拜经商的中国朋友,赚了一笔钱后,纷纷打起退堂鼓。
  陈志远心里开始嘀咕,为什么中国人在迪拜留不住?
  经过一年半时间的摸索和思考,他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因为这里没有中国自己的市场。我们去外国人那里租店面,租金非常高,就算50万迪拉姆租过来,还没有客源。”陈志远分析,在外国人的商贸圈子里,中国人很难长时间立足。
  随后,陈志远发现在木撒拉路,有很多房子是空的,适合用来做市场。于是,他从当地人手中租了1万平方米的商场。“我先给房东一笔押金,他给我半年期限,如果市场做不起来,押金就归他了。”场地租好后,陈志远赶回温州,通过自己的人脉大力招商。2000年10月,中国商品城开业。
  “招商时很顺利,但运作却出了差错。”陈志远说,开业后半个月,商城问题就显露了。“当时很多老乡由于没有经验,运过来的货都不适合中东市场,大家开始降价出售商品,出现恶性竞争。
  当这个问题被陈志远察觉时,已经是2001年上半年,有的商铺已经开始大量抛售。三分之一的老乡都选择回家。商城几乎濒临倒闭。
  那时候,正好到了第二期200万元人民币租金上交的时候,于是,他悄悄回到温州,把家里房子全卖掉,又向父母和兄弟姐妹借钱,一个月时间终于凑足了钱。
  约法三章商城再起
  房租缴清后,精明的陈志远决定换个模式经营商城。
  “我给大家定了规定,进入商场先免三个月租金,生意好了再交租金。还有就是大家得按照我的制度经营。每户商铺有自己的产品,不得互相模仿。”
  三个月后,商城里的商品差异化竞争,产品得到了客户的认可,整个商城很快红火起来。半年后,所有店铺都按约定缴了租金。好消息传回老家,许多温州人又赶回来,店面也不够了,陈志远又帮大家租了店铺。
  就这样,陈志远在迪拜一共创办起三座商场。一时间,中国制造和中国商人在迪拜、阿联酋乃至整个中东声名远扬。而他自己,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浙商,变成了亿万富翁,还担任阿联酋温州商会会长。
  据了解,陈志远旗下的商城一年销售额高达10亿美元。轻工城在2008年时,还进行过改造升级,提高了产品档次。
  临近中午,志远鞋城开始人头攒动。各种肤色的商人穿梭于干净整洁的店铺。陈志远介绍,去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商城影响很小。“虽然销售量不如以前,但利润还是往上涨的。”
  新商城落户马来西亚
  迪拜的商城站稳市场后,怀揣雄心壮志的陈志远再度发力。
  就在记者采访他的前两天,陈志远刚从马来西亚回到迪拜。这次他又把商业的触角伸向东南亚,准备在那再建一中国商城。
  “我考察过,东南亚零关税,印尼、新加坡、菲律宾、文莱等都没有专业市场。我去做做看。”
  陈志远已经给这个即将诞生的商城取好了名字,叫“国际温州鞋帽中心”。商城坐落在马来西亚新山市,商铺面积达3000平方米。
  他已和迪拜融为一体
  提到迪拜浙商,就不得不提陈志远;而提到陈志远,不得不提迪拜。在迪拜,陈志远因创办了3座商城,成了当地名人。而陈志远给当地开拓了一批繁荣的贸易中心。
  陈志远总是毫不避讳地说,他就是一位农民,没什么文化,靠的就是一双手。确实,善良谦逊、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这些草根浙商最本真的品质在他身上都能找到。
  不过,这些显然不是他的全部属性。他身上的那种商人适应环境的本能他虽然没有提及,但依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温州办工厂,那时候我的小五金厂还是小有名气的,但后来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时,我自己的企业没能实现转型,错失良机。产品更新跟不上,市场占有率下滑,最后导致破产。”
  回想当年,他依然会语重心长地说,创业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在竞争激烈中不进则退。虽然,言者无心,但这让记者明白了他何以能够从洗碗工蜕变成亿万富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3:37:47 | 只看该作者
陈志远:只要迪拜塔有商机浙商就有兴趣

828米,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即迪拜globrand.com塔)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当世界上很多人还在看热闹的时候,温州商人跟中国沿海很多商人一样,已经在筹划实地去考察,继而进行投资。阿联酋温州商会会长陈志远说:"虽然目前还没有听说有温州人已经投资了迪拜塔,但是只要迪拜塔存在商机,温州商人就会相当感兴趣,并且去投资。"

2009年12月29日,阿联酋华侨华人联合会正式成立,陈志远当选第一副主席。同时他还当选迪拜华人华侨联合会第一任会长。这几天,陈志远刚从迪拜回到中国。昨天下午,从浙江义乌小商品城忙完生意后,他回到了温州。

"最近这段时间,我频繁往来迪拜和国内,我感觉到飞迪拜的航班仍然维持高人气,机票价格也不低。还发现我们国内去迪拜旅游客流非常旺。迪拜,仍旧非常热闹。"陈志远先用自己在旅途上的直观感受,给我们传达迪拜的"热度"。此前他就一直对外界强调,温州商人在这次迪拜债务危机中,损失并不大,而且温州商人对迪拜仍然是信心十足,迪拜仍旧是个适合温州人创业的贸易良港。

记者从温州各大机票售票处也得到印证,近期以来赴迪拜的客流一直保持平稳,并未出现大的下滑,而且机票的价格也比较坚挺。据预计,2009年从温州机场出发中转到迪拜的旅客量仍会维持在2万人次左右。

目前外界有消息,说最快的话浙江商人将在今年春节再次抱团启动"迪拜之行",其中温州商人会是主力。当然迪拜塔是他们最想考察的项目。

确实如此,当前有不少温州商人已经或正准备前往迪拜,有意投资当地房地产。

对此,陈志远表示,从目前迪拜塔7万元人民币/㎡的均价看,确实回落不少。该大楼还没竣工的时候,最高可是卖到了一二十万元/㎡。对于温州人来说,只要存在投资价值,只要有商机就会有人去。同时,更重要的是大家对迪拜的信心。"每个人只要去过迪拜,就会对迪拜有信心。特别是现在第一高楼落成了,对阿联酋整个国家是个提振。"陈志远自信满满。他认为迪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它的地理位置、它的港口基础配套、它的各项政策,都适合贸易的发展。

同时,对投资迪拜房产陈志远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现阶段应该以投资现房为主。因为现房可以自用也可以出租,回报率相对要高,风险也相对小。

下一步,阿联酋温州商会将会为温州人赴迪拜提供中介服务,其中有两大主要内容,一是提供房产中介服务,二是旅游开发服务。陈志远介绍,利用商会在当地的资源和优势,可以为新到迪拜的温州人提供各种房产中介服务,同时去迪拜旅游、考察的温州人,他们也可以为其提供各项针对性的服务。目前这两个项目都在实际操作中,预计春节过后就会进入实施。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3:38:38 | 只看该作者
陈志远:欲缔造第2个迪拜梦

新年伊始,迪拜globrand.com塔高调落成,“抄底迪拜”成为热门话题。在风光无限的迪拜塔背后,迪拜2010年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

陈志远,迪拜温州商会会长,被喻为“淘金”迪拜的先驱与引路人,迪拜危机后,他频繁往来于迪拜与温州。陈志远成为温州人真实了解迪拜经济、迪拜商机的一大窗口。昨日,就“抄底迪拜”问题,陈志远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进军非洲的好时机

记者:现在很多人提出迪拜抄底,在你看来,现在的机会合适吗?

陈志远:现在是温州企业借助迪拜,走向中东、非洲等区域非常好的时机。像迪拜房地产价格已渐趋稳,温州人完全可以利用抱团的优势,大资金吸收廉价的大宗物业。同时贸易平稳发展,中东贸易中心的地位没变;旅游业在复苏,中东旅游胜地的地位没变。迪拜的核心“地位”不变。

记者:能具体说说迪拜的中心“地位”?

陈志远:虽然债务危机问题可能会影响迪拜金融中心的地位,但迪拜的贸易中转中心地位很难受到影响,这个是由港口位置决定的。迪拜港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的,有着十分完善的市场体系。

迪拜危机主要是房产

记者:与世界金融危机相比,迪拜危机对当地影响是不是更大?

陈志远:迪拜债务危机,可以说是世界金融危机的一个延续。金融危机影响直接体现于贸易额。客商少了,大家感觉生意难做了,特别美元汇率问题,非洲客人明显减少。而迪拜危机主要表现在房地产行业。债务危机后,我感觉各方面运行都比较正常和平稳,反而没外界所说的那样严重,像我的几个市场,生意照样繁忙,当地的商场酒店仍然是客流密集。

记者:迪拜房产下跌,媒体称温州人损失数十亿,现在情况如何?

陈志远:温州人损失数十亿,有点夸大了。温商在迪拜主要从事贸易行业,而非地产投资。很多温州人早几年就开始买房,应该说,早就赚钱了,也许按目前心理价值来说有损失,但不严重。

受危机影响,迪拜的房子价格跌了很多,但是要从迪拜房子的品质、特色来看,从迪拜城市的整体发展来看,房价现已跌不到哪里去,因为迪拜的房子本身就值那么多钱,温商可去抄底了。

温商可掘金贸易

记者:迪拜政府此前声明向迪拜提供100亿美元援助资金,这100亿美元带来多大的效应?

陈志远:危机爆发后的那几天,我也非常留意了当地政府的一举一动。100亿美元的援助当然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迪拜世界的经营状况,以及提振行业信心。

记者:除此之外,迪拜政府还有新的政策吗?温州人能否有新的机遇?

陈志远:受这次的债务危机影响,我想当地政府将会弱化房地产业,而强化转运中心、贸易中心等传统优势产业,这对从事商业贸易的温州企业来说,或许是个利好的消息。目前我正在组织考察团,春节后进行迪拜“抄底”之旅,不单是“抄”迪拜的楼,更有迪拜的贸易。

迪拜梦想

说话细声细语,一脸和气,这是陈志远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自信、充满激情”,这是采访后陈志远留给记者的感觉。

上世纪80年代就出道,创办五金企业,手握几千万资产,这是陈志远早期在温州的写照。当别人的企业在突飞猛进,迅猛扩张的时候,却因为保守,故步自封,以致企业没落,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陈志远的形象。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过不惑之年的陈志远在迪拜找到了“青春”,2000年后,在国内失意的陈志远,开始游历世界,相中了迪拜。至此,一个土生土长的温州人独闯异国他乡,先后在波斯湾边素有“中东香港”之称得阿联酋海港城市建起一座座中国城……迪拜成就了陈志远的一个“青春梦”。

危机后,他现又欲大举抄底迪拜,打造另一个“迪拜王国”,实现自己的第二个迪拜梦。

他说,迪拜现又商机无限。

陈志远:

温州鹿城人,他先后创办了“中国商品城”、“中国轻工城”、“志远鞋城”、 “中国五金汽配城”四大市场,是中国人在迪拜创业的一大品牌-全球品牌网-。他为中国商人特别是温州人在迪拜经商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也为当地创造了5亿到6亿美元的年交易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qq群186689581|迪拜中文网 ( 沪ICP备14002918号 )

GMT+4, 2024-6-26 04:53 , Processed in 0.03656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