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kusany 于 2013-12-22 01:33 编辑
阿拉伯文书法简介 خطوط اللغة العربية
伊斯兰教以前,阿拉伯语最古老的书写体为南方也门希木叶尔人使用的木斯奈德字体,亦称希木叶尔字体,近代考古学家曾发掘出大量也门地区的石铭。但从这些铭文中,并为发现关于北方古莱氏语书写体的发展线索,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北方阿拉伯语铭文,是在奈玛赖(Namara)所发现的伊木鲁·盖斯的铭文。这块铭文的年代是公元328年,据认为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一块阿拉伯语的铭文。另外所发现的三件铭文,都是公元前6世纪初的东西。
公元3~5世纪,汉志地区的商业兴起,汉志人前往伊拉克和叙利亚经商,逐渐习惯于城市定居生活,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遂借用当地的书写字母来书写自己的语言。有的借用奈伯特语的书写体,有的借用希伯来语的书写体,有的利用古叙利亚语的书写体。其中奈伯特语和叙利亚语两种书写体的影响更为广泛,一直延续到伊斯兰教兴起之后。后来奈伯特书体演变为阿拉伯语的纳斯赫体(al-Nash),即流行的楷书。库法体原称“希拉体”。希拉为古代伊拉克南部幼发拉底河畔的商港,中国旧称为夏腊。阿拉伯向外大扩张初期,占领希拉城后,改称为库法城,于是“希拉体”改称“库法体”。
奈伯特书写体是从叙利亚南部传到半岛的,而库法体则是从伊拉克的安巴尔地区传去的。有个叫比诗勒·本·阿卜杜·马力克的人,善于用库法体书写阿拉伯语。后来他到麦加定居,将库法体传到麦加。从此,麦加古莱氏族人纷纷学习这种书写体。据说,第一个跟从比诗勒学习库法体的是艾布·苏福彦。
麦地那政权建立后,阿拉伯人能认字书写者,不过十余人(一说十七人)。为了传布《古兰经》,也为了政治、经济上的需要,先知穆罕默德鼓励穆斯林学习书写,曾派人到叙利亚去学习外语。
阿拉伯人学习古莱氏语的书写,开始于伊斯兰教前100余年,即公元5世纪末。当时,麦加人已同邻国发生商业关系,麦加商人不断前往北方的叙利亚和伊拉克(主要是希拉),南方的也门以及东非的埃塞俄比亚经商。
伊斯兰教初期,麦加的阿拉伯商人显然同时使用两种书写体,用库法体书写《古兰经》和与宗教有关的文献;用奈伯特体书写来往书信和其他普通文件。库法体的特点是简洁、典雅,这可以从《古兰经》的书写来加以证实。《古兰经》文的书写,多省去开口的长音字母“l”(alif)。这一长音字母,在《古兰经》中的某些词中,至今仍然省去。如“书”(Kital)中的“a”(l)略去,写为(kitl);“伊斯哈格”(Ishaq)省去“a”(l)写为(Ishq)。伊斯兰教初期,学习书写者如阿里·欧麦尔、塔勒哈、奥斯曼、叶齐德、艾布·苏福彦、穆阿威叶等,都是当时的头面人物,后来都成为阿拉伯帝国的开国元勋。四大哈里发时期,已经出现了一批《古兰经》书写家和政府的书记官。倭马亚王朝时期,整部《古兰经》手抄本已分送各地。百余年后,到了阿拔斯王朝,阿拉伯书法已发展到12种字体,其中从库法体变化出来的较多,而从奈伯特体变出来的纳斯赫体则最为流行。后来最为流行的书法为库法体、纳斯赫体和苏勒斯体(三分体)三种。
一、库法体
库法体被誉为“纯粹的阿拉伯书法”,其特点是棱角分明,安稳周正,挺拔苍劲,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广为应用,故又称为伊斯兰体。它的种类很多,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有饰型库法体;(二)无饰型库法体;(三)几何型库法体。其字体之繁,线条之美,花样之多,堪称书法艺术之最,是阿拉伯最古老的书法之一。
二、纳斯赫体
纳斯赫体(又称誊抄体)书体公正、优美、规范,字母连接紧密,笔画粗细匀称,是阿拉伯书法中最容易辨认,容易书写的一种自然流畅、清晰高雅的小楷体书法,有“标准字体”之称,后人视其为阿拉伯书法的直系祖先。
三、苏勒斯体
苏勒斯体(又称三一体)雍容华贵,雄秀兼备,是阿拉伯书法中难度大、章法严的一种古老的书法体。该体笔画粗犷遒劲,词与词可以互相串联、交叉或盘缠在一起,书写时变化多端,造型层出不穷,故有“阿拉伯书法之母”称誉。
四、迪瓦尼体
迪瓦尼体(又称宫廷体、公文体)豪放飘逸,柔软秀丽,字体造型中多运用圆弓形,呈流动飞扬状,有如游龙戏凤,飞云滚滚,具有书法与装饰互相协调的效果。
五、卢格阿体
卢格阿体(又称行书)字体简洁明快,手写自然流畅,可连笔草写,又不失原形,使用起来极为方便,是一种备受大众欢迎的行书体写法。
六、中国体
阿拉伯书法体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形成具有多种风格的中国体。如:毛笔体、竹笔体、榜书体、篆刻体、防汉草体、中阿合书体、经字画等。表现形式除了誊抄经典外,还装有中堂、横批、条幅、对联、手卷等。
七、波斯体
波斯体(又称塔里格体)字型优美潇洒,流畅自然,书写时常把字体加弯曲度,拖长延伸,呈行云流水、倒挂金钟状。在阿拉伯书法中自成一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