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中文网|迪拜新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8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 成功的流氓与失败的英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7:1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说只有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流氓无赖亦能得天下!流氓无赖何以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
  当然,从根本意义上讲,“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根本原因不是直接原因,不能时时处处都强调根本原因的作用,否则,就会变得迂腐不堪。在一定情况下,远水不解近渴,根本原因只能发挥远期的、隐性的作用,而一些具体的策略,则成了成败的根源。在秦末乱世,更是如此。于烽烟四起、遍地兵燹的时代,从根本上收拢民心,施行“仁政”,实是迂阔不实之举。真正有效的策略,却是收罗人才,使用人才。到了这时,可以说得人才者得天下了。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在网罗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又成熟的经验。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恐怕要数战国“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据记载,这四个人的门客多时达到三千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即可投到“四公子”门下,“四公子”对他们一视同仁,不分贵贱。有时候,“四公子”为了招揽门客,网罗人才,往往有许多矫情过分之举。

  例如,赵国的平原君忽然发现自己的门客逐渐减少,就慌忙向门客请教道:“近来我门下怎么来的人少,走的人多呢?难道我有什么怠慢大家的地方吗?”有一个门客回答说:“您的美人得罪了一个瘸腿的门客,大家觉得您爱美人胜过门客,所以我们也正要告辞。”平原君一听,立刻去调查,原来,他的房子临街而建,他的一些姬妾就经常站在窗前临街眺望。有一次,最得宠的一位美人看见一个瘸子挑水而来,姿态不甚雅观,就忍不住一笑,其实并无他意。谁知这人却是平原君的门客,他径直找到平原君说:“听说您喜欢结交天下豪杰,才有这么多人投奔到您的门下,如今您的姬妾嘲笑了我,损害了我的尊严,请您重重地惩罚她。”当时平原君并未在意,过几天也就忘了。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但只为有了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刘邦的流氓本色是再也洗刷不掉了。

  那个门客见平原君并未当回事,就制造舆论,说平原君爱女人胜过门客,门客们因此渐渐离去。平原君现在弄明了情况,立刻杀了那名姬妾,他的门客也就慢慢地回来了。平原君如此对待门客,在关键时刻,门客确也发挥了作用。当秦国围困邯郸后,楚国犹豫不决,不肯发兵。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荐随从平原君出使楚国,果然,他脱颖而出,一番慷慨陈词,居然说得楚王变色,同意了发兵救赵,为邯郸解围立了大功。

  在战国“四公子”中,最有名的还数齐国的孟尝君,他靠门客冯谖收揽了民心,恢复了国相的职位,而且越坐越稳,还建立了“国际”声誉。他靠能够学狗叫、穿狗洞和学鸡叫的门客逃出秦国,免于客死异乡,可谓是善于网罗人才和使用人才了。但宋代的大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却不这样看,他在《读孟尝君传》这篇短文中说:“世人都说孟尝君善于招揽贤能之士,因此士人也多归附于他,最后也是依靠这些士人的智力才从虎狼一般的秦国逃脱。唉!孟尝君也只是能做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哪里能称得上善于招揽士人呢?不然的话,像齐国这样强大的国家,得到一个真正贤能的人,就可以制服秦国了,哪里还需要鸡鸣狗人说刘备的天下是哭来的,其实大谬而特谬,政治和军事是从来不相信眼泪的。

  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入其门,这才是真正的贤士不愿前去的根本原因啊!”

  王安石不愧是千古名相。他的话鞭辟入里,一针见血,足可翻千古定案。

  中国历史上也确实有得一贤士而开建一国的先例。汉朝末年的刘备,就并不多交滥交,不像孟尝君那样去搜罗鸡鸣狗盗之徒,而是选一大贤之士,“三顾茅庐”,终于赢得了诸葛亮的信赖。

  诸葛亮确未辜负刘备的一片苦心,未出隆中就已“三分天下”,把天下大局和未来之势分析得透彻见底;既出隆中,又能呕心沥血,一生谨慎,终于帮助刘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建立了与魏、吴鼎足而立的蜀国,甚至有并吞天下之势。诸葛亮的例子,完全能够证明王安石的观点,也极为有力地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

  战国时期的燕昭王筑黄金招贤台也是极其有名的历史事件。公元前314年,燕国因为相国篡位,引发了内乱,齐国趁火打劫,派兵镇压叛乱,灭了燕国。后来燕人造反,发动了复国运动,找到了从前的太子,推他即位,是为燕昭王。燕昭王不仅恢复了燕国,还立志向齐国复仇,他对相国郭隗说:“我无时无刻不想复仇,要是有这样的能人,我愿意去伺候他。请您替我出主意吧!”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说:从前有位国君想花一千两金子买匹千里马,可怎么也找不到,后来他派出的人居然买回了一堆千里马的骨头,国君十分生气,那人说:“大王不久就会有许多千里马了。别人听到您连千里马的骨头都爱惜,哪能不把真的千里马送上来呢?”果然,那个国君不久就得到了许多千里马。郭隗又说:“您如果能厚待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有才能的人会不趋之若鹜吗?”于是,燕昭王就筑起了一座精美的房子,像徒弟那样听从郭隗的教导,又在易山旁边建了一座高台,里面堆满了黄金,以作招待客人的礼物和费用,这台就叫“黄金台”。这样一来,燕昭王求贤若渴的美名传遍各国,各国贤士也纷纷来投。赵国来了剧辛,洛阳来了苏代,齐国来了邹衍,卫国来了屈庸。其中最受重用的是魏国的乐毅,就是他带领燕兵进攻齐国,不仅为燕复了仇,还攻下齐国的城池七十多座,仅差两座城池就灭亡了齐国。

  看来,在一定的条件下,人才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任你再贤明,再勇武,如果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也非败亡不可;即使是流氓无赖,如果善于使用人才,也可能成就一番事业。至于后者,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实在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司马迁首创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笔法,他虽是在汉代写的《史记》,但对汉代的开山鼻祖却不隐其恶,不虚其美,而是用一种隐讳的笔法画出了刘邦的流氓无赖相。下面的几件事就足以证明。

  据说刘邦生时有异相。刘邦的母亲有事外出,路过一个大泽,觉得乏力,就坐在泽边休息,不觉中竟迷迷糊糊地睡去,就在似睡未睡之际,蓦然看见一个金甲神人从天而降,即时就惊晕过去。刘邦的父亲见妻子久不归来,担心有事,便出去寻找。刚走到大泽附近,见半空中云雾缭绕,隐约现出鳞甲,似有蛟龙往来,等云开雾散,见泽边躺着一个妇人,正是自己的妻子。问起刚才的事,她竟茫然不知。从此,刘邦的母亲便怀了身孕,后来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刘邦。

  刘邦生有异秉,长颈高鼻,左边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刘邦的父亲知道他不同一般,就取名为邦。但他长大以后,却不喜和父亲、哥哥们一起务农,整日游手好闲,父亲多次劝诫,总是不改。后来刘邦的哥哥娶了妻子,嫂子就嫌他好吃懒做,坐耗家产,不免口出怨言。刘邦的父亲知道刘邦的汉中王宫以后,干脆把长子一家分出另过,刘邦仍随父母居住。

  刘邦长到弱冠之年,仍是不改旧性,父亲就斥责他说:“你真是个无赖,你要向你哥哥学一学,他分家不久,就置了一些地产,你什么时候才能买地置房!”刘邦不仅不觉悟,还经常带着一伙狐朋狗友到哥哥家吃饭。嫂子被吃急了,就厉声斥责,刘邦也不以为意。一次,他又带朋友去吃,嫂子一急,计上心来,连忙跑入厨房,用勺子猛劲刮锅,弄出了震天的响声,刘邦一听,知道饭已吃完,自叹来迟,只好请朋友回去。没想到等他到厨房一看,锅灶上正热气蒸腾。刘邦这才知长嫂使诈,他长叹一声,转身而去,从此不再回来。

  楚、汉相争之时,刘邦曾经兵败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自己只身逃走,两个孩子也被冲散。刘邦逃了几天,遇见部将夏侯婴,才算稍稍心安,其后又在逃难人群中发现了自己的一子一女,也觉得安慰。但不久楚将季布率兵追来,刘邦慌忙逃走。楚兵越追越紧,刘邦嫌车重太慢,竟将自己的两个年幼子女推下车去。夏侯婴看见,急忙把两个孩子放回车中,如此反复了三次。刘邦说:“我如此危机,难道还要管两个孩子,自丧性命吗?”夏侯婴反驳说:“这是大王的亲骨肉,怎么能舍弃呢!”刘邦竟然发怒,拔剑就砍夏侯婴,夏侯婴闪过,这才不敢把孩子放回车中,只好挟在腋下,骑马跟刘邦一起逃走。

  楚、汉两军对峙的时候,项羽曾把刘邦的父亲抓到军中,想以此来要挟刘邦。一次,两军对阵,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推到阵前说:“你如果不撤兵,我就把你的父亲烹煮了。”刘邦竟然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俩曾经结拜为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爸爸就是我爸爸,你若把你爸爸煮了来吃,请把肉汤分一杯给我喝(分我一杯羹)。”项羽见这一招治不住刘邦,最后只得把刘邦的父亲放了。

  刘邦最后统一天下,建立了汉朝,在一次群臣毕集的庆功会上,刘邦居然当着群臣的面觍着脸向父亲问道:“爸爸您看,我和哥哥相比,谁的产业更多呢?”刘邦的父亲见他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气得哼了一声,转身走入殿内。

  刘邦就是这样一个流氓无赖,不过,刘邦却有一个别人无法比拟的长处: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善于团结将领,善于隐忍,善于使用人才。

  在汉朝开国不久,刘邦和韩信等群臣曾经议论过各位将领的才能。刘邦问韩信说:“你看我能不能统率百万大军呢?”韩信说:“不能。”刘邦又问:“那能否统率十万大军呢?”韩信说:“不能。”刘邦生气地问道:“依你说,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能带一万就不错了!”刘邦反问道:“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毫不韩信

  客气地回答说:“至于我嘛,带得越多越好(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刘邦既不解又气愤地问:“那为什么我做皇帝,你只能做将军呢?”韩信又回答说:“陛下虽不善将兵,却善将臣。”

  的确,若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刘邦不如张良;若论输粮草、保供给,治国安民,刘邦又不如萧何;若论亲临前线,挥兵杀敌,刘邦又不如韩信。但刘邦的长处就是能把这些人聚拢起来,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能力和长处,为自己服务。

  刘邦的开国功臣之一萧何,就是刘邦当泗水亭长时的相识。亭长负责处理乡里较小的诉讼案件,遇有大事,便向县里详细汇报,因此与县中官吏十分熟悉。萧何是沛县功曹,与刘邦同乡,又十分熟悉法律,刘邦对他就格外尊重和信服,因此,刘邦每有什么处理不当的事,萧何就从旁指点,也代为掩饰通融,两人的关系就越来越密切。刘邦斩蛇起义以后,萧何一直跟随,刘邦差不多对他言听计从,楚、汉相争乃至汉朝开国的大政方针,几乎无不出于萧何之手,萧何可谓劳苦功高。当然,刘邦对萧何也不是毫无防备之心,但他能较好地处理。在楚、汉相争之时,刘邦离开汉中来到关东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萧何留在汉中,替刘邦镇守根本之地,并兼供给粮草兵丁。萧何很善于治理国家,不久就“汉中大定”,百姓皆乐意为萧何奔走,萧何对刘邦的粮草供应也很充足及时。但如此下去,刘邦深恐人心归萧,于己不利,他就托人捎信,探问萧何,称赞他把汉中治理得很好。萧何十分警惕,萧何为了免除嫌疑,他把自己的子弟亲属凡能参军者全部送到刘邦的军前,说是要为汉王平定天下而效力。

  刘邦一见,果然十分放心,因为汉中既无萧何的族党,萧何也就不会生出二心。从此,君臣之间再无嫌隙。

  刘邦的重要军事谋臣张良出身韩国贵族世家,曾经在博浪沙谋杀秦始皇,失败后潜逃各地,后拉起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立帜反秦,不久碰到了刘邦的起义队伍,成为刘邦军队的一名战士。但不久张良会见了势力雄厚的项梁,说服了项梁再立韩国,而他本人也就做了韩国的司徒。后来,秦军扑灭了韩国,张良无奈,只得再次投靠刘邦,刘邦并不因为张良曾经离开自己而忌恨他,而是诚心相待,赢得了张良的高度信任,张良从此为刘邦开辟汉朝天下谋划军事策略。

  在鸿门宴上,张良见机行事,全力掩护刘邦逃走;在彭城战役失败后,张良提出合韩信、彭越、英布三股力量共击项羽的正确策略;在韩信提出做齐王的危机关头,张良说服了刘邦,稳住了韩信;在楚、汉签订合约之后,张良提出穷追猛打的建议,终于彻底消灭了项羽。

  纵观张良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每个紧要的关头,张良总是能站出来,提出较为正确的意见。如果没有张良,刘邦最后的军事胜利,确实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刘邦得到了张良这样一个人才,毫不夸张地说,比得到了数十万大军还要重要。

  至于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是妇孺皆知的。韩信虽然出身寒微,久不得志,但时刻注意天下大势,胸有韬略。韩信先投奔项羽,断定刚愎自用的项羽不能终成大事,便毅然离项投刘,但刘邦并未把他当作“奇才”,而只安排他做接待宾客的职司,不久因同事犯律受到连累,被定为死罪。当斩到他头上时,他高喊:“汉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何要斩壮士!”监斩官夏侯婴“奇其言,壮其貌”,韩信方免为刀下之鬼,并经夏侯婴推荐,升为治栗都尉。后偶与萧何结识,共论天下形势,深为萧何赞佩。萧何许诺向刘邦推荐,韩信久不见动静,就私下逃走了。

  当时军士逃走很多,均是想东返家乡。萧何也两日不见,刘邦十分惊讶,怀疑连萧何也逃走了。等见了萧何,才知是为了追赶韩信。刘邦诧异道:“军中将领走掉了几十个,为什么单追韩信呢?”萧何回答说:“那些将军想得到并不难,至于韩信,则是国士无双。大王如只欲做汉中之王,大可不用此人;若是想夺天下,恐怕除他之外再也找不到与您共论大事的人了!”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

  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而我竟何为寒苦坐相仍

  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

  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

  摧残槛中虎羁绁鞲上鹰

  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唐/李白/赠新平少年

  刘邦听从了萧何的推荐,筑拜将台,沐浴斋戒,拜韩信为大将,使得“一军皆惊”。韩信果然不出萧何所料,屡建奇功。他还定三秦,奇袭破魏,巧计灭赵,迫服燕国,平定齐地,直至垓下灭楚。只因有了韩信这个前敌大将,刘邦才得以打败项羽。

  刘邦虽然无赖,倒也明白道理,听人劝说。攻克咸阳后,刘邦进入秦朝的宫殿,他见到巍峨的宫殿,珍奇的摆设,成群的美女,就再也不想出来了。将领樊哙突然闯进去吼道:“您是想做个富家翁呢?还是想据有天下呢?”刘邦仍是呆呆地坐着,没有反应,樊哙又厉声斥责说:“您一入秦宫,难道就被迷倒了不成!秦宫如此奢丽,正是败亡的根本,还是请您还军霸上,不要滞留宫中!”这位从不知富贵为何物的大王也许真的被迷倒了,竟然央求樊哙说:“我觉得困倦,你就让我在这里歇一宿吧!”

  樊哙想再行劝说,又怕太过分了,赶忙出来找到张良,把刘邦入迷的情形告诉了他,张良十分明白。他来到秦宫,找到刘邦,慢慢地对他说:“秦朝荒淫无道,您今天才能坐在这里,您为天下铲除残暴,应当革除秦朝的弊政,重新开始。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

  玉门关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元/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现在才刚刚进入秦都咸阳,便想留在宫里享乐,恐怕秦朝昨天灭亡,您明天就要灭亡了!您何苦为了一时的安逸而功败垂成呢?古人有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您还是听我的话吧!”

  刘邦听到张良软硬兼施的话,觉得如不出来,实在太不像话,就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秦宫。在张良等人的催促下,他又与秦地父老约法三章:杀人处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余秦朝苛法,一律除去。刘邦从此获得了百姓的拥戴。

  毫无疑问,刘邦的品德、思想境界是不足道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偏偏能成就汉朝大业,这是为什么?如果拿他的对手项羽和他相比,就可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秦始皇东游时,刘邦和项羽都见到了秦始皇的车马仪仗,那种威武雄壮的气势确实令人震惊。项羽看到这些,豪兴大发,高喊“彼当取而代之!”豪放直爽的气派跃然而出;但刘邦发出的叹息则是“大丈夫当如是”,其艳羡阴妒之情也溢于言表。在后来的战争中,项羽勇猛善战,无人能敌,性格也直爽阔豪,塑造了西楚霸王这一令人敬畏的形象。但项羽却又多是妇人之仁,能为士兵吸疮疗毒,却不能任用贤士,把刻好的官印玩没了棱角还舍不得封官授印,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不败而何?刘邦却正相反,虽不善带兵打仗,更不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麾下却云集了一帮能人贤士,终致胜利。

  如此看来,“德”未必能时时处处保佑人,“术”有时也是致胜的关键。

  古人云:“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恐怕也不尽然。拿项羽和刘邦的楚、汉相争为例,英雄豪杰败亡而流氓无赖起家,对这样的历史,我们能说什么呢?只有以沉默来表示惶惑与愤慨。
(完)
沙发
发表于 2011-12-30 11:55:27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qq群186689581|迪拜中文网 ( 沪ICP备14002918号 )

GMT+4, 2024-11-24 21:05 , Processed in 0.06253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