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中文网|迪拜新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知识] 为什么要用定焦镜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8 00:54: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镜走天下,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你拍摄的对象是什么。在一机一镜的定义中,不存在变焦镜头的内容。如果讲变焦镜头的话,也就没有一机一镜的定义。卡蒂埃-布勒松是一机一镜的典范,寇德卡也是,他曾经长期使用一枚25毫米镜头。一般来说,人文领域及特定的拍摄内容,一机一镜足够用。商业摄影中,一机一镜的情况非常罕见,但也不是没有。新闻摄影中这种情况就基本没有了。人文领域的拍摄,一般来说,主要以三枚镜头为主:28、35、50... [url=]全文↓[/url]

作者:王增伟 | 来自:王增伟博客空间

一镜走天下,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你拍摄的对象是什么。在一机一镜的定义中,不存在
变焦镜头的内容。如果讲变焦镜头的话,也就没有一机一镜的定义。卡蒂埃-布勒松是
一机一镜的典范,寇德卡也是,他曾经长期使用一枚25毫米镜头。一般来说,人文领域
及特定的拍摄内容,一机一镜足够用。商业摄影中,一机一镜的情况非常罕见,但也不
是没有。新闻摄影中这种情况就基本没有了。
人文领域的拍摄,一般来说,主要以三枚镜头为主:28、35、50。
尼康曾想高价收购拍摄世界名人的邓伟手中的那枚标头。一般来说,选择标头,是以环
境人像为主。35毫米镜头人像与环境兼顾,28毫米镜头主要以环境介绍为主。象寇德卡
拍摄吉普赛人,介绍吉普赛人的生活环境,是衬托主题主要手法,所以他选择25毫米镜
头的广角。
有人说变焦镜头很方便为什么还要买定焦?定焦能做的变焦也能做的啊。表面看是这么
个道理,实际使用中完全两种感觉。我们知道,西洋画中,素描是基本功,那么,摄影
有没有基本功?我的理解,摄影的基本功就在这个一机一镜中。我们有时候讲镜头感,
什么是镜头感?布勒松说:“摄影家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他只
须移动1毫米的几分之一,便可以把线条吻合起来。他只须稍微屈膝,便可以将透视改
变。把照相机放置在离主体近一些或远一些,他便可以刻画出某一细节——这细节,既
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宾夺主。然而,对照片进行构图所需的时间,几乎是跟按动快
门的时间一样的短,因为两者同是条件反射而已。” 所谓的镜头感,就是“条件反射
”四个字。长期使用某一焦段的镜头,譬如标头,你就学会用标头的眼光看世界。开始
的时候你还需要用手搭个方框笔划一下才能确定取景的范畴,熟能生巧后,一眼看过去
,就知道拍摄的内容是哪些。
比较毁人的是开始就使用变焦镜头。用变焦镜头培养镜头感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拍摄
不仅仅是焦距的问题,拍摄最重要的,是要去思考拍摄的这个过程。比如你想拍摄矿工
的生活,场景是几个矿工兄弟在炕上喝酒,屋内环境比较简陋。在拍摄这个场景时,首
先你要先找光,光是摄影的生命,你要看,我的光在哪里,最强的光线打在哪里,在这
种环境拍摄,光比很大,所以你必须要有取舍。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你要找位置,比
如你用28毫米镜头,F8,4米外全清晰,但屋里容不下这个距离,所以你要走两步,这
个时候你就要考虑景深。景深是什么?景深就是空间感。景深可以非常非常非常切实地
影响我们对现实的观看。用普通话说,光圈先决决定一切。(谈到光圈,这是一个基本
功。比如标头,一般的练习,是在五米之内,用各种光圈拍摄物体,一米下各种光圈组
合的景深是多少,两米是多少...虽然镜头上有景深指示,但你还是要去练,这个过程
很关键,你要把这种烙印烙在脑子里。我们有时候讲艺术的创作,你连景深的范围心中
都没有数,怎么去创作?)第三步,就是所谓的决定性瞬间,在恰当的时间里按下快门
。高潮会在某个瞬间降临。
一幅好片子有没有,按下快门的瞬间就知道了。有人说胶片要等到冲洗出来才知道结果
,那是你基本功不扎实的缘故。现在的时尚是用数码相机,如果说拍完了还得低头去看
LCD,那是你滥竽充数的结果。
从来没有一种艺术,可以在数量中找到质量。
一机一镜,开始的时候和训练自己的镜头感有关。无论你用什么机器,胶片还是数码,
训练的过程都是艰苦的,如果你用的是35毫米镜头,那么你就时刻要用35毫米的取景范
围看任何东西。看的时候要注意,先看画面的四个角,然后再看中心的内容。这个过程
很关键,要养成这个好习惯:先看四角。要用摄影师的眼光看世界。如果你是用35毫米
镜头的,那么,这个世界就是35毫米焦距的世界——直到你成为大师,这个世界才能再
次向你敞开。
看完我上述码的字,你就会知道,用变焦镜头培养镜头感,是件多么庞大的工程。不是
说不可以,不过按照一般的规律,天才总是你旁边那个的人。变焦派的焦虑是,有些东
西拍不下来怎么办?(其实变焦用久了,你也会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地偏好某一个焦
段的拍摄。)这个事情一点也不矛盾。对于使用定焦镜头的人,没有拍不下的内容,关
键是你想怎么拍。还是拿拍摄屋内矿工的场景打比方,用50的标头照顾不了环境的介绍
了,怎么办?没有什么好怎么办的,改变原来的拍摄思路,改拍特写或者其他。取舍只
在一忽悠间。谁也没有规定,一幅好的照片,一定一定要是什么什么的模式。模式是你
自己制订的。变焦在学习的阶段,特别限制人的思路,这也是我不主张在初学摄影的那
几年,用变焦头的缘故,因为你总是会试图用一种模式拍摄所有的内容,所以拍到一定
程度,你会发现除了家里的高跟鞋,你已经找不到新的视觉;你开始把兴趣转到摄影器
材上,然后你就会发现,玩玩器材做个逍遥派在有米的日子里也是很快乐的事情。所有
这一切,有可能仅仅是因为,从始至终,你都没有掌握自己的镜头感,你一直都在摄影
的大门外徘徊,尽管你握着1670万象素的马克兔,但是那个,只和你的腰包有关。数码
的危险性还在于,你可能更多地关注PS的技巧,而忘记了素材的来源。所有的素材都要
求经过你那独一无二久经训练的摄影师的眼光来裁剪。
一机一镜,怎么用都够了。
1、“一镜”可行吗?
2、“一镜”会不会比“两三镜”有明显的劣势?会不会失去很多出好片的机会?
3、“一镜”应该选择定焦头还是变焦头?
4、“一镜”选择什么焦段为好?
一镜当然可行了,比如活着的大师寇德卡和他的25毫米镜头,他早期的成名作基本都是
拜这枚二手的镜头所赐。一镜和多镜比,不是说有什么优势或劣势,纯粹是一种拍摄习
惯,一种视觉,甚至可以说是刻意地追求一种拍摄的风格。我们所说的一镜都是指定焦
镜头,至于说焦段,通常选择“一镜”的,拍摄的对象大多属于社会学、人文学领域的
内容,一般的选择就是我提到的那三个焦段:28、35、50。风光摄影及其他,不在讨论
范围内。
选择的顺序,我的理解是:50、28、35。越是广角越难拍。有时候我们听腕说,这个角
度太广了,我控制不住。这句话实际上可能牵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身情感的因素
,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那个套路,在自己熟悉的空间构成范围内,用自己熟悉的形式
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布勒松,我们研究他的片子,会发现老兄对F8有特殊的喜
好,脱离这个套路(或者说风格),就需要有升华的契机和理由,为什么要这么拍,你
要说服你自己才行。另外一个问题是,一张片子,是用光、拍摄的主体、空间的构成这
三个摄影要素来表述,这就必然牵扯到三者间有效的排序和控制的问题。谈到控制,一
机一镜主义者对空间的形态和形式有近乎偏执的控制,还是拿布勒松打比方,这个老兄
从来不对照片进行剪裁,他认为在按动快门的那一瞬间,一切物体的排列,都已呈现完
美的秩序。
对于用惯了28毫米镜头的人来说,24毫米可能是真的太广了,而且一般来讲,在人文学
题材的拍摄中,28毫米镜头的视觉可能更为大众所接受,是一种“公众的空间”。关键
是,“广”的要求很高,对个人的艺术造诣、对社会学的理解、对美学的理解,都是一
个严峻的考验,而技术的因素,在这里,则是很小的一个因素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比如在布勒松50毫米镜头下拍摄的内容,其中诸多的要素排列接近完美的话,放在更广
的视觉里,比如在28毫米镜头的视觉里,可能就会因为多出的那些因素,使画面变得杂
乱无章。
28毫米不是极限,但突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50毫米镜头,是培养摄影师基本素质的最佳摇篮。在这个焦段中我们会初步感受到空间
感对我们意识的深远影响。通过这个焦段,我们开始学习看世界。时空的间隔,历史的
痕迹,行人与物体,城市与角落,等等的一切,你都要将之关联,要用这样一种基本可
以突出主体的焦段描写来概括化的视觉,将这一切关联。你开始琢磨,创造力是怎样一
种力。这个阶段里,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对结构空间的理解。开始的时候可以从摄影学的
平面构图,比如黄金分割法什么的学起,随后你就可以把这种分割想象成立体的魔方,
立体魔方式的构图方式可能会起到更多的帮助作用。摄影从来就不是平面的艺术,在摄
影的构图中,你必须要用“立体”的思维方式去想象。简单地说,比如拍摄一个人,你
可以把他想象成在立体魔方中的一个点,然后你运动思维,沿着魔方的各个角度看一遍
,你的工作,就是要寻找到那个“最佳的拍摄点”。要养成这样的一个好习惯,见到你
的拍摄的对象时,迅速地观察一下周围的环境,把周围的环境变成一个立体的大魔方,
然后你就开始想象,把这个拍摄的对象,置于什么点上;对你来说,就是从什么角度什
么机位去按动快门。这样使用上一年或者两年以后,你对自己的风格,就能有一个初步
的了解;所谓的风格,就是视觉习惯而已,你就会明白,自己可能更擅长使用什么焦段
的镜头。如果有人对你说他根本不用这样的一个过程来折磨自己,这种可能性是客观存
在的,有的人天生就有超乎常人的空间感,不过根据一般的常识规律,那个人,总是别
人。
再说一下35毫米镜头。在人文摄影中,35毫米镜头,有着近乎完美的平衡感。(许多人
对徕卡的理解就是M机+35毫米镜头。)在摄影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是很私人的,比如我
们一直在追寻的灵感。我有时候甚至想,35毫米镜头是否就是灵感的代名词。摄影这种
表现手段,实际上是用很内向的方式和观众沟通,必须借助现实的物体影象,(而不是
象画家那样可以自我创作)来表达自己的倾向。因此一个摄影师对镜头的视觉感受是非
常重视的,一个好的摄影师,要有异于常人的空间感,在这个空间(一个焦段有一个焦
段的空间感)里的任何异动,譬如稍微蹲一下身体,或者向左移动两厘米,你都要清晰
地感受到变化的细节。
这是一个非常难用的焦段。相比较50毫米视觉下的特写,35毫米镜头更要平衡28毫米空
间的构成。35毫米镜头是“大师的眼睛”,这个焦段用久了,慢慢地就容易理解事半功
倍这个成语。关于这个焦段的理解,我还需要时间。先写到这里。
学习摄影,入门很重要。摄影不是拿起相机就按快门,按动之前,你要明白很多道理。
有些道理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两年,三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然后才能知其所以然
。要多看一些书籍,多看大师们传下的图片,同时要学习美学理论。如果你的志向是人
文摄影,那么你还要注意到,人文学是一门很深奥的科学,和人生的经历、对世界的观
点和对人生的看法,都是紧密相联的。
有机会的话,我们可以更多地探讨一些空对空的话题。对于使用一机一镜的朋友,我的
建议是从5米内学起。5米是个很有意思的空间,而不仅仅是距离。
本文摘自: 山东摄影部落(http://www.917ii.com)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917ii.com/bbs/thread-5471-1-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qq群186689581|迪拜中文网 ( 沪ICP备14002918号 )

GMT+4, 2024-11-24 18:17 , Processed in 0.04310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