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中文网|迪拜新闻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净,是养生的根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20:3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静,是养生的根本
“清静”,是道教重要的教义思想,同时也是道教重要的养生方法。老子在《道德经》第45章说:“清静为天下正。”祖天师张道陵所作的《老子想尔注》注解 说:“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宇宙万物虽然复杂万端,但终会复归于寂静虚无的本初。

《道德经》第16章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 静,是谓复命。”人虽然会有喜怒哀乐,但也会归于寂静圆明的自然本性。所以道教倡导要以自然为本,清静为基。道教还有一部专门论述“清静”的经典,就是 《清静经》。该经中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说明如果能保持清静的心态对待周遭一切,就能体悟天地之道。

一切生命,都是从“静” 态中生长、从“静”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一粒种子、一个胚芽,会静悄悄地长成苗木、开出花朵、结成果实;人体生命和生命活力的保持,也同样需要通过静养得 到生息,因此,《道德经》第16章提出要“致虚极,守静笃”。人生若能努力致虚守静,即努力达到虚无寂寥的极致,坚守那种清静无为的层次,抛却世事的纷繁 芜杂,让心灵归于宁静,自然就会拥有快乐而安宁的生活,也就拥有了生命健康的基本要素。

一、清静是悟道的高尚境界。

《庄 子•在宥》篇中记载:黄帝曾经前往崆峒山向广成子请问至道,也就是求教如何修身与长生的妙道。广成子教导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 为败。”也就是说,至道的精髓,是深远浩渺的;至道的终极,是寂然静默的。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专一精神归于清静,形体自然会归向正道,必须要静寂,必须 要清心,不要耗散你的形体,不要动摇你的精气,自然就可以长生。

眼睛不去看,耳朵不去听,内心什么也不去想,精神自会与形体合一,形体也就长生了。谨慎内 里不要思虑,不要因外物动心,多用心智必然产生败亡。在这里,广成子告诉黄帝至道的目的是要长生,而要达到长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抱神以静”,也就是要让 精神归于清静。

怎样做才能归于清静呢?就是要做到“目无所见,耳无所听,心无所知”

太上老子在《道德经》第12章告诫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 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因此,太上老子说:只有保持“清静”,才能“为天下正”。清静境界才是众人所应追求的目标,才是大道圆 满境界的体现。如此去养生、立身、处世,才会得到成功。而且在《清静经》中,太上说:“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又说:“得悟道者,常 清静矣。”说明“清静”之法,是入道、得道和悟道的高尚境界。

二、清静有益心身健康。

生命的健康,首先取决于个 人的心态情绪,在道教的修养来说,就是指个人的心性。《云笈七签•卷九十•七部语要》开篇即说:“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将全 其形,先在理神。”说明形体健康取决于精神清静,清静可以使人心和,心和而后才能保全形体;如果精神躁乱,则心思驰荡,而伤害到身体健康;而要保全形体, 就必须通过修炼,达到精神的清静。这些道理,都说明培养清静的重要性,以及与生命健康的直接关系。

《道德经》第31章说,“恬淡为上”, 《庄子•刻意》认为“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 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苦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 粹,其魂不罢。……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就是说恬淡、寂静、虚无、无为,是天地的根本、道德的本质。圣人安静 无为则平易,平易而后能恬静淡泊,忧患邪气便不会入侵,所以才能道德完备而不会神亏气损。惟其如此,他才没有命运的灾祸,没有外物的牵累,没有人为的非 议,没有鬼神的责难。生时象在水面自由浮游,死时如同睡眠安然休息。没有思虑,没有谋划。光亮而不显耀,诚信而不必事先约定。睡觉时不会做梦,醒来时没有 忧愁,终日神清气爽,灵魂从不疲惫。……纯净而不混杂,专一而不变动,淡泊而又无为,行动顺应自然,这才是养神护气的至道。说明达于至道,必须要培养一颗 清静之心,才能合乎天地之德,保障身心的健康与人生的超越,生活得无忧无虑。

《老子想尔注》中说:“清静能睹众微,内自清明,不欲于 俗。”一个内心清静的人,往往可以明察秋毫,看穿表面的浮华,直接看到事物本质,因而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不会被世俗利欲所困扰。一个人若能做到清 静,在道德水准上就达到了一种高度,自然能够淡泊名利,宠辱不惊,无论生活环境优劣,都会生活得很安宁,不会产生忧思困苦。因此要想生活得自然平和,首先 要有一颗清静的心;要想保持心灵从容淡定,首先要有一种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即使处于一个功利的环境,不得不为生存逐利,也不能为了名缰利索,抛弃自身的 品德。

这些都要加深个人的修为,才能以内在的清静,抵御外在的诱惑。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人们丧失了过去的平静,人心变得烦乱,严 重影响着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我们不妨多倡导这种心神清静的意境,也就是我们常引以为鉴的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一句话:“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 志。”只有守住心灵的清静,才能保持内心的至真至纯、至善至美,获得健康的身心,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联系我们qq群186689581|迪拜中文网 ( 沪ICP备14002918号 )

GMT+4, 2024-11-22 05:45 , Processed in 0.0682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